当疫情的来临打乱了原本计划的节奏,我多少开始为未来担忧,也开始为心中的未来做着新的期待。直到有一天,偶然刷到了播音配音的课程报名,似乎突然之间点燃了心中的热情。
报名全套播音配音课程的投入并不小,也对我的首次决心做出了考验。于是我对此做了几个期待:1、因为热爱,期待扩充知识面;2、因为好奇,填补艺术梦;3、因为收入,带着一份期许,希望未来可反馈自己。
学习之前我对这个梦的畅想是学到可以配广告片、可以配音是水平。这个梦,不知道会是多久时间,但我认为有梦还是欣喜的,是可以为生活增添乐趣的。
今天写此文,也是希望将自己一阶段的一些学习感受记录,做一个阶段性回顾:
正式学习前,我是抱着期待之心的,但学习之路是未知的,也正是因为这路未知,才带来趣味性。一阶段的课程持续2个月,每周上2个晚上,每个晚上2个小时,主要分2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普通话的美化,第二个部分是表达类的技巧。
谈几个新认知:
1、普通话发音。“哪一天你不想继续播音配音了,你就可以停止口部操了”。这句话记得特别清楚,也是我开始学习普通话美化第1课的第1个新认知,口部操的练习可以帮助打开和美化口腔环境,使得舌头更有力量,发音更加到位。
2、发音部分。大学时期我曾考核过普通话等级,当时是二级甲等,这个水平是90.5分,离最高等级差2个等级。当时我自我评价最大的问题是南方人前后鼻音不分,所以想象当年的考核问题大多是出在这里。
普通话发音的课程基于每节课对拼音字母的正确发音进行矫正,并通过对口腔部位的认识重新理解发音的发生原理,这是有效的。也因为此,我明白了前后鼻音不分的原因不仅来源于地域习惯,也来源于原先学习的不正规。
3、表达技巧。2019年,我第一次打开某音频软件,秉着兴趣开始朗诵诗歌,那时的自己是自认为可以,不错,是基于个人色彩。2020年的我,更加明白,一句话的组成基于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组,除了需要将字音发对,还需要结合对文本情感的分析、轻重音的区分、停连的运用以及共鸣腔体的运用。
4、不止是兴趣。生活的很多经验教训告诉我,当我开始走进一个领域,往往因为距离产生的美多少将打些折扣,比如播音。
当我打开电话机听新闻联播或是夜半电台主持人播音的时候,第一印象是停留在“这个声音就是好听呀,舒服呀!”但是,为什么好听,如何变得好听,是无解的。如果说对这些声音的喜爱是起点,那么开始全面认知专业原理我认为才算正式开始。
当学习2个月后的我开始从发音是否标准、停顿位置是否恰到好处、共鸣腔体用了哪里、情感是什么、明暗、纵收、高低、松紧、快慢等去拆分电视或电台主持人对文本创作的路径后,我认为自己真正迈出了从兴趣到专业的第一步路。
5、语感和体感。如果今天我们去健身房锻炼,教练会叮嘱,回家常练,形成肌肉记忆。当我开始学习普通话美化课,老师叮嘱,每天练口部操,形成口腔部位记忆。而对情感的练习,无非是多听,多沉浸。我想这可能就是大多数所谓坚持的秘密,是去形成记忆直到熟练到潜意识。
谢谢你的阅读,希望我的分享对需要的你提供一丝借鉴。
如果喜欢,你可以送我一个赞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