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里多了好多类似电话亭的box,这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昨天我有预谋的约了个朋友一起去这个“电话亭”里k歌,回来想一个问题:box的目标用户是谁,解决了什么场景下的什么需求?哪些人会来这唱歌?这个模式的盈利空间有多少?
唱歌作为一种大众消费娱乐模式,首先出现的形式是ktv,比如出名的“堂会、百乐汇”什么的,随着互联网的崛起,出现了线上的ktvapp——唱吧、全民k歌,再然后出现了友唱移动box,还有其他品牌的kbox也相继出现。每一种形式,都在不同的场景下满足不同的人需求,传统ktv是一种聚会场所,满足群体k歌,交流情感的需求;线上ktv——随时随地满足人唱歌的需求,加上直播、视频、社交,也满足唱歌后的交流需求、虚荣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那么移动kbox是满足了什么场景下的需求呢,我感觉不是很明确。
我们不妨来做一些假设:1、满足人少的时候想唱歌的需求——人少的时候不能去ktv么?ktv还比你便宜。2、ktv少,找不到ktv,移动kbox方便——如果你不仔细回忆下,你还真不知道哪个商场有kbox。3、满足录制歌曲的需求——移动kbox的长尾服务里确实有录歌下歌的功能,但是没有调音功能,价格嘛,虽然比专业录音棚便宜好多,但和线上app(免费可调音)是不能比较的。4、帮助人们打发无聊时间,利用碎片化时间唱歌——大多数kbox置身在大商场,大商场本来就是个玲琅满目的地方,这个唱歌需求并不高。
存在即合理,so,移动ktv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他的目标用户又是谁呢?我感觉还没有特别明确的目标的用户,场景也不够清晰。或许目前移动kbox市场,只是移动支付带来的无人值守产业中出现的一种形式,是传统ktv和线上ktv之外的一种补充,产品定位、商业模式还不够成熟。
首先,没有明确的用户,或者说需求条件苛刻。人流量大的商场,好奇心的人基数大,可能你会看到kbox满座;电影院门口,电影没有开场,又没有什么地方可去,可能会去包间里唱几首;排队等号,去唱几首。但这些触发的条件比较苛刻,仅在你需要等待的碎片时间发生。
第二,用户粘性不高。你可能会发现很多人经常逛同一家商场甚至同一家店,但是你很少看到同一个用户经常出现在同一个kbox里。一来是好奇心过了,昂贵的价格,只够支付一次好奇心,二来在这个透明玻璃房里唱歌,体验并不好——遮盖不全的窗帘+隔音不够的玻璃+透风差的包厢=迷之尴尬+令人窒息,能让你浑身不自在。
第三,市场空间与收益矛盾。由于不高的用户粘性与偶发条件,置身在人来人往的商场才有所受益,而人流少的地方,kbox无人问津,所以它的市场空间是非常有限的。在人流量高的商场租下一块地,这个费用不便宜,再加上设备维护,歌曲版权维护等等等费用,使得它的成本非常高,这些成本都得从上座率不高的用户身上收回,于是我们看到了40分钟收费60元(60元团购量贩式ktv能唱一下午)。高额的消费,又给本来机缘巧合想去体验的用户,增加了一道很高的门槛。
移动kbox为什么会一时火起,主要是和传统ktv相比,有更低的运营成本和风险成本,但是想要突围,必须从用户需求、产品定位出发,同时提高用户体验、培养用户粘性、降低用户门槛。
另外,由于不高的成本,使得很多小商家加入,无法形成顶端优势,不利于管控;kbox的品牌也很多,没有品牌壁垒,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树立好自己独特的品牌气质非常必要。还有,如果产品本身无法独立运作时,可以与其他产业联合,比如直接进入饭馆,作为排队等待的一环(美甲进入海底捞)等等~
最后我想说,到底移动kbox过的好不好,还是要看数据说话~以上只是个人体验分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