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富,头脑得先带路。2019年的新年计划里,许多人都暗暗许下了致富的诺言:
“实现财务自由”“一夜暴富”“年薪达到50万”……
说来容易,做来难。真要落实,有数不完的难题:
光是“去哪里、做什么、怎么做”的灵魂三问,就让人焦头烂额,更别提行进路上还有重重阻碍、压力和诱惑,艰难程度堪比唐三藏的西天取经路。
有时想,要是能有个像观世音那样的指路人就好了。
近来看了一本书,还别说,真有聚齐满天神佛给你当指路人的感觉。它叫《巨人的工具》,作者蒂姆·费里斯是美国知名的播客主,采访了当今200多位顶尖人物,这其中有各行各业的精英、大佬以及亿万富翁。
蒂姆与他们促膝长谈,谈健康,谈致富,谈生活中的智慧,集结成册,才有了《巨人的工具》。
我看时,怀着探究“完成2019小目标”的精神,着重看了财富篇,发现大佬就是大佬。他们深思熟虑的建议,却让人意想不到,有点反常识,又有点开脑洞。
下面重点列了7条,希望能给你启发。
1、彼得·戴曼迪斯——成为亿万富翁的最佳途径是去帮助10亿个人。
如果你正迷茫做什么工作,或者创什么项目,那么请认真思考下面这个问题:
如果彼得·戴曼迪斯给你1个亿,除了开派对、买法拉利跑车以外,你会怎么花这些钱?如果他请你花1个亿来改善世界,解决一个问题,你会干些什么?
好好想一想,你的答案,兴许就是你最好的职业路径规划。
不少人认为,赚钱和有益社会,就像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但实际上,只有帮助别人的商业模式,才有长久生命力。
你看马爸爸,为什么做一件事成一件?因为他在为社会解决问题:淘宝解决了网购问题,支付宝解决了信任问题,菜鸟解决物流问题……
对企业,对个人,利他都是致富之本。
助人与助己,实际上是一条路。而且你能帮助的人越多,你就越能赚钱。
2、凯文凯利——先找到你的1000个铁杆粉丝。
这条尤其适合想要白手起家的人。先来看看凯文凯利是怎么说的:
要想成为成功的创造者,你不需要太多的基础资源——不需要数百万美元的起步资金,不需要数百万的客户、顾客或粉丝。要想作为一名工匠、摄影师、音乐人、设计师、作家、应用软件设计者、企业家或者发明家谋生,你只需要有1000个真正的粉丝。
也许有作家会反驳,“卖一本书才50元,我每年只能写1本,总共才50000元,还不够我生活的。”
听起来有道理,但实际站不住脚。
因为所谓铁杆粉丝,是指那些愿意购买你生产的任何物品的粉丝。如果不是这样,说明你培养还未到位。
你若能真正服务好这1000人,便能衣食无忧。
1000个铁杆粉丝理论,同样适用企业。
去年在港交所上市的小米,如今拥有千万米粉,可最初的源头也只是小米论坛里的100名用户。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服务不好1000个粉丝,你也将与更多的人群无缘。
3、奥斯托——别老想着优化10%,要做就做10倍好。
如何让你的粉丝真正满意呢?你不妨试试10倍好。
如果你想要发展得比现在大10%的时候,你是在与每个人对抗。因为每个人都在尽力大10%。但当你想要大出10倍时,那里就只剩你自己了。
这是条疯狂的建议,但也是能让我们跳出僵局的建议。因为:
当你想要10倍好时,你必须从一张白纸开始,必须采用完全不一样的问题处理视角和方法。马斯克的特斯拉成了全球电动汽车的标杆,他肯定不是靠着他人的经验做到的。
10倍好,是一种有效的思维工具。
而且当你试图用10倍好来对抗大出10%的时候,你不一定需要付出100倍的努力,就有可能获得超100倍的回报。
4、斯科特·亚当斯——成为两个领域的前25%。
对一个普通人来说,要想成就一番,只有两条路可以选:
1)成为某一领域最优秀的人。这条路非常艰难,几乎不可能实现。能够在NBA打球或者能够推出白金唱片的人屈指可数。我甚至不会建议任何人对此进行尝试。
2)在两个或更多领域成为前25%的优秀者。这相对简单。只要你努力,就有可能。
斯科特本人就是这条建议的受益者。
他是享誉世界的漫画家,他所创造的“呆伯特”系列登遍了全球各大报纸。
他说,他不是漫画界画画最好的,也不是搞笑界最幽默的,但在这两个领域,他都成了前25%。这让他变得独一无二,再加上他丰富的办公室经历,让其他漫画家很难模仿、超越他。
“在多个领域成为前25%”,好像是斜杠青年的升级版,听起来也没什么大不了。
但你若深入去看各行各业的精英,很难找到一个不具备3种特长的人。
如果你实在不知道要发展什么复合技能,斯科特建议,就去练习写作或演讲。前者是书面沟通,后者是口头沟通,任意一种,都将给你所做之事,带来巨大的乘法效应。
5、斯科特·亚当斯——别去追求具体的目标,而是发展一个系统。
斯科特早年边工作,边画画和写作,耗费大量时间,但带来的物质回报非常少,大概只相当于工资收入的5%。
别人问他为什么要干这件事?
亚当斯是这样答的:
我做这个事不是为了完成一个什么具体的“目标”,而是为了发展一个“系统”。我写我做,是因为我喜欢,开始的目的并不是基于回报,只是基于喜欢,形成习惯后,就会慢慢形成自己的系统。
就拿他写博客来说。
他会去博客上做各种写作技术的测试。比如他测试了不同类型的话题,看哪个话题受读者欢迎;他还尝试用各种不同的口吻写作,看哪一种感觉更受读者青睐。时间长了,博客越写越多,亚当斯的写作系统就成长起来了。后来去华尔街日报写专栏,一上手马上大受欢迎。
对年轻人来说,比起“今年我要月薪2万”、“我要收获10000个粉丝”,我想斯科特的这条建议更加具备长远目光。
6、马特·穆伦维格——每天坚持一个俯卧撑。
自律小人和玩乐小人是我们体内的一对冤家。他们总不和谐,经常的情况是——
自律小人被玩乐小人吊打。
这是人性的弱点所致。
但在马特·穆伦维格这里,自律小人时常扬眉吐气,倒不是他多自律,而是他把门槛定得太低了——每天做一个俯卧撑。他说这样好处大大:
无论你忙碌到多晚,无论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事情,你都找不到借口说自己无法完成一个俯卧撑。我发现,我只需要克服最初的障碍,把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当做目标,然后完成它,它就可以逐渐变成我的习惯。
还记得我们曾有多少次,因为目标太过宏大,而心生畏惧吗,比如要写一篇超完美的文章,要1月瘦20斤,结果笔也下不去,腿也迈不开。
不妨像马特这样,培养新习惯时,目标低一点,步子也能稳一点。
7、阿诺德·施瓦辛格——保持貌似缺陷的风格,只做独一无二的自己
终于来了一条鸡汤味浓重的建议了。
不过看到施瓦辛格的故事时,我还是一惊。
起先只知道施瓦辛格是成功的多栖动物,健美、演电影、做州长,三路开花;可却没想到他刚想从演那会儿,那么艰难。
施瓦辛格决心演戏时,当时的影坛是达斯汀·霍夫曼、阿尔·帕西诺、伍迪·艾伦们的天下。他们小巧可爱,性感迷人。
可再看看施瓦辛格,这傻大块头,能演什么。
连他的经纪人都劝他放弃:“我觉得你不会成功,放在20年前,你还有市场,但适合你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可施瓦辛格从未想要改变,他从不试镜,也没想过要演普通角色。他满脑子想的是——
既然我的长相跟人不一样,我该怎么才能打造出与众不同的特色呢?
他像豹子一样,耐心等待自己的时机。
结果,《终结者》一出,名满天下。
导演詹姆斯·卡梅隆都说:“如果当初没有找到施瓦辛格,他们就不可能拍摄那部影片,因为只有这个人看起来像是一台机器。”
做自己,是每个人的心愿,但面对世俗的压力、众人的反对,有几人能真正接纳自己的不足、坚持自己的特色?
这条建议看起来最从众,但恐怕是最需要逆行的勇气了。
最后再啰嗦几句。
记得有朋友说过,一本书里有1句能启发你的话,那这本书就买得不亏。依照这个标准,《巨人的工具》显然能够让你赚到。
但由于人物众多,观点很碎,这本书并不适合你一口吃完。少食多餐是它最好的打开方式。闲来翻一翻,可有提神醒脑之效。
这样的本,给不了你沉浸的思维炸裂感,但它本身更像是一种提醒:在茫茫多的生活困境中,答案就在其中某处;在2019众多平凡的日子里,我们仍有不平凡的可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