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转述营里,一个星期的时间,以转述的形式,学习《反脆弱》一书,收获很大。我在内心感慨,如果年轻的时候就有这样的学习机会该有多好。
人生有如果吗?没有。从生到死,人生是一条不归路。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一足跌成千古恨”的故事了。然而,每个人的人生又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雪花是相同的 。
因为这个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也就是脆弱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我从《反脆弱》一书当中获得的一个重要体会 —— 认识脆弱性,从而建立起反脆弱意识,学会如何从不确定性当中获益。
我人生当中遇到的影响最大的不确定性事件是文化大革命。
1966年,我初中毕业的一年。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也是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我报考了北京幼儿师范,已经填好报名表。正当对即将开始的新生活充满憧憬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一切都不算数了。两年后上山下乡运动来了,我到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就这样,被运动裹挟着,什么前途啊、理想啊,想都不敢想。我曾经想,如果当时要是有人指引多好。
过后回忆,有的同学就很清醒,始终没有放弃读书学习。恢复高考以后,很快考上了大学。他们的人生道路就不一样了,其中不乏在一些领域成为佼佼者的。
用反脆弱的思维方式分析这段经历,是由于完全不具有反脆弱性,所以在不确定面前不堪一击。已经习惯“观光化”的生活,认为人生就是按部就班的,未来一步一步是可以预期的。就像著名的思想实验中的那只火鸡,每天农场主按时喂食,愚蠢的火鸡习惯了这样的日子。想不到,有一天农场主像往常一样走过来,却不是给他食物的,出乎意料的抓走了火鸡,要把他杀掉,因为感恩节到了。当年的我就像这火鸡一样,是一个傻瓜。
真的是 —— 是否具有反脆弱性决定着不同的生活方式。
和“观光式”人生对应的是“漫步型”的生活,与前者截然不同。这样的人对不确定性的存在有清醒的认识,但是绝不等着他发生,而是积极的去发现,新的事物,新的知识,新的方法,时刻准备从各种不确定性中获得启发和感悟,从中获益。这样的人生是积极的、主动的、乐观的。
在对待衰老这个问题上,我就是这样一种态度。
人是一个超级精密复杂的生命体,从孕育、出生、成长、成熟,到机能弱化、退化、衰老、衰竭,这是一个生理过程,有其必然性,也存在偶然性。也就是说,在生命历程中,每个阶段都存在不确定性,由此可能影响人的生存质量,甚至有可能生命夭折,所以为什么有黄泉路上无老幼一说呢?而建立起反脆弱意识,就相当于掌握了生命的主动权。
《反脆弱》一书让我更清醒的认识到,对衰老的必然性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并且尽可能了解存在的不确定性,采取相应的措施,情况就会大不一样。对此我是有深刻体会的。
有一次参加单位老干部活动,一位同事问我:“你现在吃什么药?”
我一愣,反问他:“干嘛要吃药?”
他说:“你血压不高吗?”
“不啊。”
“血糖正常吗?”
“正常。”
这个时候他有点不可思议地看着我,似乎老了不吃药就不正常。
其实我确实惧怕又老又病。
我多年照顾生病的父母,太知道老了生病的痛苦,害怕自己老了也像他们一样,自己受罪,也让孩子承受和我一样的“孝”字之下的重压。我想清楚的是,绝不能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寻求养生之道,就有了现在的状态。
更为幸运的是遇到了樊登读书会,遇到了周航营长,让我有更多的机会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接触新观念、新的思维方式,真有越活越年轻的感觉。感恩!感谢!
人生没有如果,路在脚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