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31日,晴空万里。在十月的最后一天,我们迎来了万分期待的秋游。在欣喜若狂中走出校门,这一场奇妙的旅行即将开始······
这是一次以金砖为主题的秋游.刚下了大巴车,就远远的望见我们的目的地的门口余秋雨先生题写的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作者将立刻删除走过弥漫着古典气息的长廊,来到博物馆门口的小花园。5个班列队整齐,一张大红横幅出现在我们眼前:“御窑金砖启智慧·人文之旅—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五六年级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我们的第一个活动是 “做金砖”。工作人员发给我们一人3小袋黏土,每两人一个模具。由于黏土沾了水,异常的黏。同组的人又是拽、又是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他们从袋子里取出。刚开始大家又揉又打,但稍逊于力气方面的我们并不能将他们“制服”,还弄得满身都是泥。正在这时,我们想出一个好方法:把黏土从高空抛下,把他摔得松散,也让黏土变得更有劲道。同行的老师们看了看我们正在摔打着的黏土:“你们这是做金砖,还是要做大饼啊?”就这样,伴着阵阵爽朗的笑声,“咚——咚”的声音回响在整个展厅。
约摸摔了20多回后,黏土基本大功告成,而我们却是汗流浃背。满是黏土的手来不及擦汗,汗水便顺着额头滴进黏土中。我和“老乐”交谈起来:是啊!做金砖的步骤或许要比这麻烦的多,但灰头土脸的工匠们却毫无怨言,为的,就是一块光滑平整的金砖,一块故宫的金砖,一块天安门的金砖······
在没放入模具之前,大家的黏土可谓是千奇百怪:圆的、方的、三角形的、还有心形的······但在放进模具之后,大家的黏土可就都成为了一块方方正正的金砖。即将完成之际,大家都不再纠结于手、衣裤、帽子上的泥,而是全心全意的投入在制砖中。由于黏土不够,我和“老乐”一起做金砖。我们两个人共同努力,将边边角角修理整齐,还按上了各自的手印。当存放金砖的纸盒子上写着我们俩的名字时,尽管外表灰头土脸,在心中,却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做完金砖后,我们便开始准备参观博物馆。博物馆的外形就像是古御窑与宫殿的结合体,看起来那么朴实。在这里,我们知道了金砖多达29道繁琐的工序,环环紧扣。历经大半年时间。独特的原料与严格的工艺,使成品的御窑金砖黛青光滑,古朴坚实,光滑似镜若一块乌金,敲击时还会发出金属般铿锵之声。
之后的“绘金砖”也是乐趣多多。运金砖这一活动中,因金砖实在太重,我们用沙袋来代替了他。我们玩的兴致勃勃,也搬得略显疲惫。不外乎形式,更重要的是,我们了解到了古人运一块金砖的辛苦劳累,要比我们想的重量、困难多得多。
古代的工匠们用高超技艺与非凡毅力创造了这一块凝聚着中华文化的金砖,而我们就应该将这传统、这智慧传承开来。正如依然还在烧制金砖的“姐妹窑”窑墙上,那金光闪闪的草书说的那样:···御窑金砖,六百年来香火不息,再创辉煌!···
(侵权必究,如有建议请在下方为这篇文章留言,感谢各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