赧王中三十六年(壬午,公元前二七九年)
赵王封乐毅于观津,尊宠之,以警动于燕、齐。
赵王真是白捡了一个宝贝乐毅,多亏燕惠王的无能。
燕惠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这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一让一谢,一边责备,一边道歉,这是很多人常用的伎俩,且看乐毅如何化解。
乐毅报书曰:“昔伍子胥说听于阖闾而吴远迹至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吴王不寤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是以至于入江而不化。夫免自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唯君王之留意焉!”
乐毅以伍子胥为前车之鉴,的确两者有非常相似之处,当年伍子胥宁愿牺牲自己也要谏言,是一种忠义选择。而乐毅并不打算做出和伍子胥一样的选择,所以乐毅坚定的不会回到燕国。举例伍子胥之后,又是一番坦诚至理的叙述,好合好散,也打消燕王的顾虑。乐毅的化解堪称完美。当年伍子胥如果也能这么想,或许就不至于用生命为领导的不合格买单。
于是燕王复以乐毅子闲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复通燕,卒于赵,号曰望诸君。
燕惠王或许是被乐毅说通了,或许也是顾忌乐毅的实力,总之燕惠王能够善待乐毅之子,两国和睦相处,也算是一个好的结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