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亦是一种需要后天学习的能力。在学术上称言语行为为“操作性行为”。既然是“操作性”的,也就是内含动机,具有一定的操作技巧,然后行为按照“可期待”的方向去发展。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给自闭症患儿或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做康复训练的时候要找到合适“强化物”的原因。我们期待孩子的“正面行为”在未来可以反复地出现,就得找出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行为能够产生,并且明白什么奖励机制可以让这个行为不断地产生。
言语操作行为可以归结为一个简单的程式:动机/环境刺激因素—引起反应—结果的影响。我们的言语交流实际上就是这一过程的不断循环。训练儿童语言,也是基于这个基本的构架进行。
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全部的语言条件是由“说话的人”和“听的人”相互间不同的沟通交流行为所组成。在康复训练中,孩子是训练的对象,即“说话的人”。以此为基础,我们要刺激孩子的说话动机,让其向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从而衍生了言语操作性行为的几种基本元素,分别为:要求(mand)、标示内容(tact)、互动交谈(intraverbal)、语音仿说(echoic)、仿效(imitation)、读出字(textual)、听写(transcription)、抄写(copying-a-text)以及听的人(listener)。下面我们分别解读一下。
要求

mand是一个词根,泛指一切具有“要求”倾向的行为,比如要求(demand)、指使(command)、命令(mandatory)、谴责(reprimand)等,表达“说话者”的需要和欲望。
依据斯金纳(1957)的说法,要求的行为发生在促导动机操作的环境前提下,和特定的增强功用满足。举日常所见的生活现象为例,肚子饿的时候会使食物成为非常有效的增强物,食物的增强作用能引发孩子的要求行为,说“饼干”,孩子的要求行为就能使他她得到饼干,而整个食物的增强作用会激励孩子继续用言语行为表达自己的需要。
由此可见,一个良好的“要求”教导,就与事先控制孩子不能轻易地取得喜爱的增强物,或是制造不友善的环境条件,以促导动机产生要求增强物,或要求挪去不友善的环境条件而有的操作,是息息相关的!
标示所接触的环境资讯

在每天的生活环境中,我们所接触的(con-tact)名称、标示和意见,这个沟通行为先是因着一个“非语言”的刺激因素而产生,并会因着“听的人”的反应而被强化。例如当我们看到天上乌云密布、或听见雷声(非语言的环境因素)说:“会下雨!”那“听的人”反应说:“会噢!”借着这个对话,那第一个“说话的人”就是对环境的观察表达意见(tact),产生这个沟通行为的非语言刺激因素是乌云(雷响),而“听的人”的反应会激励强化这个沟通行为的继续。又例如闻到炸肉香,“说话的人”表示意见:“是炸鸡!”那“听的人”反应说:“我喜欢吃炸鸡!”
此阶段的教导内容,是教孩子以“说话的人”的角色认识与环境相联系的“资讯描述”。包括可看见的静态名词、瞬间发生的动词、两物体间相对的位置关系、描述人和物特性的形容词、强调动作特质的副词,和看不见的情绪感受(例如痛)。
互动交谈

互动交谈的沟通行为就是说话的人回应他人说的话,不是模仿他人先前所说完全相同的话。
互动交谈在乎能“接话”,不再重复示范者所说的语句。例如,父母对幼儿说:“狗。”孩子接着说:“汪汪(学狗叫)。”我们说:“你叫什么名字?”小杰能接着回:“小杰。”问小孩:“你要什么?”小杰能回答:“饼干”或是有人对小杰说:“谢谢。”小杰能接话说:“不客气。”这个阶段的教学从最基本的能回答问题、继续话题,到加入合乎逻辑的个人评论,我们可以看出这是语言收受和表达能力的重要发展,孩子的沟通在此阶段已进入了讯息交换,能从人际关系的会话互动中教学相长、学习合理的判断能力。
语音仿说

语音模仿是说话的人(speaker)的角色重复另一位“说话的人”的字句。小孩不仅模仿说出示范者所发的音和字句,也模仿示范者讲话的语气。例如老师和父母问小杰:“这是什么?”因为小杰还不会说出“猫咪”,我们就马上接着自问自答示范说:“猫咪”;如果小杰跟着重复说“猫咪”,小杰就作出了语音仿说。
我们常看到父母在教正常成长发育孩子说话的例子,父母说:“这是蜡笔!你会说蜡笔吗?”假如小孩回应说:“蜡笔。”父母会开心地对孩子说:“对!你好聪明噢!”慢慢地,小孩从重复的语音仿说练习,学会了这样东西的名字标示)叫做蜡笔。
语音仿说的能力在于回归儿童认知成长的重要根基——“模仿能力”,继而增强孩子的认知能力。
动作仿效

宝宝有很多天生的技能,例如看、听、抬头、转体、抓握东西等,有些是反射动作,比如光线刺激会眨眼,面颊得到抚摸就会转向人的手指,还有些必须经过练习才能掌握。
一个一岁多的小女孩,或许有一天会拿起妈妈的梳子,一下一下地梳理着自己的头发。她的妈妈看到这个举动吓了一跳,因为她好像天生就会梳头。她是怎么学会的呢?就是借着观察妈妈的一举一动而学会的。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对于1岁的孩子来说,他们专注地观察周围的世界,模仿是他们学习各种技能和语言的的方法,也是孩子们逐渐产生自我意识的一个途径。
宝宝渴望了解这个世界,并在了解中获得自我的认知意识。动作仿效可以帮助没有口语能力的自闭儿,例如孩子学手语,这是对教导能听懂指令却不能说话的孩子,可以表达自己的重要沟通方法。
读出字

读出字,是指孩子可以根据字面念出读音,但并不了解所说的是什么。比如看见“苹果”的文字能够读出来,但并不知道什么是“苹果”。
这样的言语行为,在所谓高功能的自闭儿学习现象中常见。他们熟背数学公式和演算,但不懂得如何运用在应用题上;能熟记课文中的内容,但面对问答题时,却答非所问;若我们提示答案的前几个字,孩子能迅速地接下答案且宣诵如流、一字不漏,但老师和父母同时也看得出孩子虽会“背出”正确答案,可是他/她真的不懂问题在问什么。
听写和模抄

“听写”是孩子将别人对自己说的话写下来,重点在于孩子能拼写“对的字”。例如孩子听到英文cat,会拼写出c-a-t,但不强调他是否知道cat 是猫。
模抄是模仿字体但不需要理解所写的字。这项教学的操作目标,是为了预备自闭儿将来写字上的技巧。正常的孩子在2岁左右会开始涂鸦着色,在3至4岁左右能开始学习描摹形状、控制字体写在既定的格子内、模抄数字或学写自己的名字。
听者回应

听者的基本态度是给予“说话的人”注意力,不但听,还要理解对方在说什么,并且能“回应”说话的人的言语行为。这里要特别强调“了解”说话的人在说什么,包括理解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例如,您的孩子若能说话,他/她是以听的人的身份“回应”这样的沟通行为是属于互动交谈;若您的孩子没有口语能力,他/她的沟通行为仅是以听的人的身份“接受”语言。
以上这些都是发生在“说话的人”和“听者”之间。做好这些基本要素的训练,是提升孩子语言/交流能力的基础,也是现在大多数机构一对一教学的根本。这些技能需要反复的训练,所以在家中持续性的操作是父母需要掌握的功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