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是陶渊明的梦想之地。那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那里屋舍俨然,田良池美;那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那里黄发垂髫,怡然自乐;那里民风淳朴,太平祥和。陶渊明用幻想构制了诸多美好,我们用想象幸福着他的幸福。
他的幸福在田园,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悠然,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自给自足,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超然淡定。很多时候,我们老师就是怀揣梦想的陶公,憧憬着教育的世外桃源;我们就是日日耕耘的农夫,披星戴月,躬耕田园;我们就是无愧我心的痴者,用绵薄之力,为学子助跑。我们用心用情地勾画着一个个教育乐园,那里书生琅琅,笑容灿烂,师生共长,激情无限······最最重要的是,那里是我们的精神驻地,更是我们的人生起点。
从成为老师的那天起,我就无限憧憬着它的出现,也无限仰望着幸福的降临······
(一)
和教育结缘,也许源于母亲是一位老师。那时,自己说不清当老师的好与不好,更不能体会当老师的甘与苦。只因为不愿上高中,就义无反顾地考了师范。对于未来,从没有过多的考虑。对于教育幸福,更是无从知晓。我只知道,在那个年月,对于一个农村的女孩子来说,有个固定的铁饭碗,是无比幸运的事情。初中毕业,再上完三年师范,有个能养活自己的工作,就已知足。当时村里人知道了我考上师范,都啧啧地赞叹,眉眼里是满满的羡慕。能吃上公家饭,挣上公家钱,在当时真是件天大的好事。
背上行囊,走进衡师。三年,很短。花开花落间,就离开了校园。只是肩上背负了教师的责任,心中盛满了为师的快乐。那年秋天,十九岁的我再次回到了母校,身份由学生换成了老师。
早已忘记登上讲台时,只有一米五左右的小个子女孩是怎样开始第一堂课的。想来,应该是窘窘的?脸红红的?心突突的?只记得当时激动的内心拥有着无限美好的憧憬。那时,说不清向往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只是觉得老师不应该是板着脸,厄住笑的。课堂上应该有朗朗的笑声,就像有朗朗的读书声一样。只是觉得教室里不能只有老师的讲课声,更要有学生的质疑声,就像我们自身对问题的追逐和渴求。只是觉得教育不仅仅要分数,还要让学生享受到学语文的快乐,让学生因为跟着我学语文而幸福……
带着这样的向往,我踽踽在教学的路上。
记得,我和他们一起探讨过朱自清的父亲是怎样艰难地爬过月台,为我买橘。因为那么多农村的孩子和我一样,从没见过月台,更没坐过火车。我们只能依据文字,靠可怜的想象一起讨论,然后我在黑板上涂涂抹抹,画出我们共同“描绘”出的“爬上爬下”的草图。至今,这件事的过程很清晰,但最终画成怎样,却没有了影像。
记得,我会和他们在课堂上一起笑,大声地笑;一起读,开心地读;一起论,诚恳地论。有个班的学生,似乎每天都有数不清的问题,问得我面红耳赤,问得我哑口无言,只是他们丝毫没有鄙视我的意思。课下我再查、再问、再想,那一年,我进步了很多。能和他们一起成长,也是我向往的模样。
记得,在那个偏远的中学,一个年级只有三两个班。即使考第一,也没有什么骄傲的资本。学生不知道外面的天空,我亦不知道。每日只在自己的天地里,和他们“嬉戏”,和语文“聊天”。他们不怕我,有时甚至会把我气哭。因为他们是孩子,而我也不算大。但我从来不想让他们怕,只希望用自己的努力赢得他们的喜爱和钦佩。至今记得,当我不教某个班时,他们排着长长的队伍,去跟校长请愿。犹记得,我结婚时,孩子们精心准备的诸多礼物。更记得,毕业时那飘飞的气球上写满我的名字······
多年以后,我的心一直被温暖包裹着。学生说,跟我在一起的日子,是他们最美好的回忆。我也曾想过,也许这就是我向往的教学乐园,这就是我憧憬的教育幸福。我默默地自问,又默默地摇头。教育就这样的简单?付出热情、付出真心就够了?我思索着······
(二)
09年,我从乡村中学来到了县城。这里,不再是生碱的砖瓦房,不再是透风的教室,不再是坑洼的地面,不再是只有几百号人的旮旯学校。这里,楼房林立,教室整齐,校园美丽。但于我来说,一切都是陌生的,没有了土的味道,更没有熟悉的乡音。
在这里,我不仅没有得到仰望的教育幸福,却让自己的心越来越迷茫,越来越疲惫。梦中那片美好的桃花源渐渐没了色彩,变成了黑白。亦如我那颗日渐斑驳的心。
在农村时,因为好多家长不重视教育,好多孩子早早地就辍学了。“控流家访”的工作,我们做了很多。一村村地走访,一家家地做工作。但效果并不佳。那时按入学时的人数算成绩,到初三时,不上学的太多了,我们的中考成绩都是平均三四十分。“吃空头”成了我们的家常饭,所以,中考,我们总是理所当然的排在后面。成绩,也成了无所谓的话题。但考上高中的人数并不少,我们只能聊以自慰。
来到这里,看到人家那些考高分的老师,都是“严要求,高标准,时间控”,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惶恐。我的教育快乐竟然一扫而光,因为这样的教育不是我向往的模样。明明看到了人家的成功,却做不到改变自己。还是不愿让试题占据所有领地,不愿让自己霸占所有时间,不愿让作业铺满所有书桌,不愿让语文变得面目全非……这些“不愿”的背后,就是宽松。——宽松的课堂,宽松的氛围,宽松的作业,宽松的惩罚。随之而来的,是成绩总是好不到哪里,排名让我一度忧虑。索性再说服自己,喜不喜欢值几毛钱?有无兴趣值几大分?朗读有啥必须?怎样讲何必费力?只要严字当头,把控时间,就能拿分啊。多做些试卷,多留些作业,多讲些技巧,多记些笔记,多背些试题,多挤些时间……总之,一切都“多多益善”啊。另一个声音忽又想起——不行,那就不是我了,理想中的语文不是这个样子的。用加大“时间量”来补,用加大“严厉度”来增,用加大“无趣味”来换,我的天!一些骨子里的东西是很难改变的!但一些梦想中的样子却真的是很难达到的!
在一所新学校,没有成绩的“赫然”站立,就没有很多的话语权。我懂的很。只是那个倔强的我不甘心。学生依旧喜欢我的课,但我极少考第一。
有段时间,我就像一只困兽,日日挣扎。只是日子久了,竟没有了力气。似乎消磨光了热情,同时也把自己带入无涯的黑暗里。书上说,这是职业倦怠感的发作。世上没有哪种职业没有职业倦怠感。教师,更不例外。
如果说以上是自身的问题,那后面的就更让人窒息。除了分数的重压,题海的癫狂,管学生也成了日渐艰难的事情。辛辛苦苦地教,日复一日地累,是分内之事。但现在的一些熊孩子,更令你内心抓狂。课,你无论讲得多好,都有人不在状态。“睁着大眼、魂不守舍”的大有人在。作业,无论留的多少,都有人不去完成。“乱画乱写、抄袭成灾”的已占一半。一节课,老师“马不停蹄”“眼不离生”,大脑游走的学生还在继续。瞌睡、说话、写条、自玩耍……多次想把他们拽回课堂,无奈,即使使出浑身解数,精疲力竭了,还是救不回所有人。每每这时,心里就像扎了一根针,生生地疼,却无药可医。
跟家长沟通,家长摇头,他们也是束手无策,只把希望寄托于学校和老师。可现实是,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两个孩子,而是一群,一大群,黑压压的。他们各有各的家庭背景,各有各的知识基础,各有各的脾气秉性,也各有各的优势劣势。他们不像庄稼,只要你辛勤劳作,没有天灾,就会有好收成。但他们是有血有肉的人,有个性有背景的人,有喜怒有悲欢的人。让十三四岁四肢乱颤的孩子都在轨道上,难于上青天。
当那种无力感充斥着大脑时,倦怠自然不请自来了。也许你要说是你能力智慧不够,是你耐心热情缩减,也许你的猜测是对的。但现实就是现实,我们看不得那双双迷蒙的双眼,看不得那恹恹的表情,看不得那瘫软的身躯,看不得那无聊的样子。想改变,连哄带硬,却无力回天时,叹叹气,摇摇头,很多孩子,老师真的无药可救。
很长时间里,我都在充当“撞钟”的和尚,有声音无灵魂。只是心底深处还有看不到的煎熬和挣扎。没有生机的日子,怎么叫生活?没有激情的教育,怎么叫教育?
美好教育的影像越来越模糊······
(三)
直到遇到王君——众多老师心中的女神,疲惫冰冷的心开始慢慢复苏,渐渐温暖起来。她用一个人的青春无敌唤醒了像我一样的众多倦怠者。她看到了老师的痛苦挣扎,体会到了老师的精神困境。她说,语文研究如果不是把老师们引向快乐和幸福,如果我们的老师们不藉由语文教师这个职业而成长得更喜悦更从容的话,那么这份职业,也就失去了她应有的价值。你怎么活,就怎么教。你怎么教,就怎么活。这样晶莹剔透的智语,一下点亮了我的心。是啊,要想有好的教学,每个老师的生命状态才是第一位的。只有老师内心幸福了,才会带给孩子们幸福。一个无力感十足的老师,一个内心无光的老师,又怎能带给孩子温暖,带给教育光明?而“青春语文”呈现的那种青春活力是我们从未敢想的,那种语文教学更是我们从未涉猎的。尤其对于人到中年的我而言,她就是一盏灯,温暖了我冰冷的心,照亮了我前行的路。这种青春的生命状态,曾是我梦中的幻境,没成想它竟生生的活在现实中了。
人生最痛苦的事情就是,身处黑暗漩涡里,却找不到出口。而当你极度渴望的那个东西让你的心柔软起来,那是无法言喻的一种惊喜,一些人热泪盈眶,一些人掩面哭泣,一些人嚎啕大哭了。
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经历,开始调整自己的生命状态,开始了心灵的一路修行。
不再用抱怨的心面对问题。接受不能接受的,悦纳不能理解的。当我们不再为分数而累,不再为荣誉而战时,心竟温柔了很多。对待考不好的,不再厉言怒目;对待偶尔开小差的,不再恨意十足;对待提不起来的学困生,不再过分苛责;对待上课捣乱的调皮蛋,不再勒令出屋······一颗柔软的心,融化了僵硬的师生关系,久违的和谐让我的心底竟生出丝丝感动。面对不公正的待遇,不再辗转难眠,愤恨交加;面对不满意的排名,不再万分纠结,伤害自我;面对不成功的比赛,不再痛哭流涕,无限哀伤。我越来越发觉,当我们选择接受时,心瞬间变得无限大,大的可以装下所有的委屈和不满。一切问题就不再成为问题,一切怨恨竟飘然而逝了。
我开始更多地反思自己。当梦想的教育幸福变得遥远时,我们总一味去谴责体制,抱怨学校,对学生也总是有恨铁不成钢的气闷。当怨气每日充盈着我们的内心,何来幸福?现实总是让我们失望,但无论何时也不能失却了向上向善的心啊。遇见了王君老师的“一路修行”系列书籍,才深深明白:倦怠感,归根结底还是我们自己的心出现了问题。当我们活在抱怨的漩涡里,而不再去爱时,不仅仅是教育的悲哀,更是对自我价值的亵渎。只有把问题向内去思索、去寻求答案时,才可能从根本上解救自己。我开始静下来······学生对课堂不来电,是不是我的教学设计没考虑学情?学生不愿回答问题,是不是我的提问不科学严密?学生成绩不好,是不是我的辅导方法不到位?学生的写作没提高,是不是我的引导不给力?学生的状态不够好,是不是内心有波澜?这些我从没有去细细考虑的问题,一一潜进我的脑海里。而当我更多的从自身角度想问题时,才逐渐发觉自己的浅薄无知,也才开始发现我那颗热爱教育的心已丢失很久了。我慢慢懂得,自己坚持的路没有错,我梦想的教育桃源依旧在,之所以不高效,是自身的教学底蕴不足,教学智慧不佳。后来,很多常识性的问题,一一落在我的课堂实践和反思上。课堂是一码事,课下又是一码事。学过了不代表学会了,一些学生学会了不代表所有学生学会了,你讲了不代表学生会了,理解了不代表全记住了,听懂了不代表会做了……一些基础没抓牢,一些得分点没讲清,一些阅读没方法,一些写作零指导,一些学生没抓好……诸多因素合成了一个班级的成绩,哪个环节有问题都会出问题。既要分数又要趣味,就得“另辟蹊径”,就得“摸爬滚打”,就得“精打细算”。现成的经验未必适合自己,那就自己修炼教育的“葵花宝典”吧。
我开始了“路漫漫”的自我求索。我开始读书,开始思考,开始实践去学习李镇西老师的“亲近学生”,去学习王君老师的“课堂创意”,去学习肖培东老师的“浅语文真教育”,去学习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去学习张丽钧老师的“写作秘籍”,去学习张亚凌老师的“教育情怀”······我不仅读,还开始坚持写。做摘抄,写感悟,记随笔。读着写着,写着读着,竟找回了最初的热爱,也找回了那颗丢失已久的柔软的心。心,竟有了初为人师的颤动,当然还融合了更多的淡定和从容。
越来越坚信,当我们拥有了柔软的心,纯粹的心,热爱的心,教育的一切美好,都会悄悄地来临。幸福也会像花儿一样,一朵一朵绽放。期待那一天,也相信那一天会到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