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的哲学是我学习如何与人相处的参考教材。关于阿德勒,《超越自卑》和《被讨厌的勇气》是我最喜欢的两本作品。他说:人人皆可以改变,世界极其简单,人人能获得幸福。
我们认为世界之所以复杂,问题不在于世界,而在于我们本身。我们都在透过墨镜看世界,这样看到的世界理所当然就会变暗。如果你感叹世界的黑暗,需要做的是摘掉墨镜。可是我们有正视这个世界的勇气吗?
人一旦长大,就会被复杂的人际关系所困扰,被诸多责任所牵绊,世界不简单很复杂。我们心里想着改变,可是却很难真正改变。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阿德勒说他的一个朋友,长期闭门不出,他无法到外面去,只要一出去就手脚发抖心悸不已。人们都说是他的过去有什么事情导致他无法到外面去。阿德勒的观点不一样,他说不是过去的原因造就了他,而是现在的目的造就的他。他说这个朋友不是因为不安才无法走出去,而是因为不想走出去而制造出来的不安情绪。这正是“原因论”和“目的论”的区别之处。一味关注过去的原因,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目的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人们无法改变,是因为不改变自有其好处。
仅仅知道原因是不够的,就像感冒了,医生只告诉你是因为穿的薄还是淋了雨是不够的。阿德勒在否定心理创伤学说的时候说: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经历影响是很大,但关键是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就拿那个闭门不出的朋友来说,不出门是他的目的,虽然他自己可能并不察觉。不出门会让父母为自己担心,得到父母的关心,这可能就是他的目的。同样,发怒生气也是自己制造出来的,目的是为了让别人更重视自己要说的话,能够顺利达成自己要做的事。把目标改变,行为可能也就随之改变了。
行为之恶的确有很多,但无论什么样的犯罪者,都没有因为纯粹想要作恶而去干坏事,所有的犯罪者都有其犯罪的内在相应的理由,换句话说,犯罪者认为他这么做是“有好处”的。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里选择了不幸,是因为你认为“不幸”对你自身而言是“有好处的”。
某人如何看世界,又如何看自己,把这些赋予意义的方式汇集起来的概念就是生活方式。每个人都自己主动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假如生活方式不是先天被给予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那就可以由自己进行重新选择。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重新选择或者说不愿意改变?是因为他一直在下决心“不要改变”!
人们也想改变,但是还是感觉现在的生活方式更好。如果一直保持现在的我,那么应对眼前的事情都是轻车熟路的。如果选择新的生活方式,未来难以预测,生活会充满不安,可能更加痛苦和不幸。
人总是想要改变又害怕改变的?
对,所以说阿德勒的心理学是“勇气心理学”。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有个朋友一直想当小说家,但是他从来不写作。因为他只想活在“如果我去写作,我也会成为小说家的”这种可能性中,这样他的梦想永远不会破灭。可是活在幻想中并不能让他更幸福。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不喜欢自己有什么好处?
为什么人们不喜欢自己呢?是因为人们太害怕被别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如果不喜欢自己,就有理由说服自己,我本来就不好,不要与人接触,那样就可以不与任何人发生关联,而且万一遭到别人的拒绝,也有理由来安慰自己,就是因为我不够好,才会遭人拒绝。
阿德勒曾说:要想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这样的话,连孤独感都不会有,人只有感觉自己被周围的他人、社会和共同体疏远才会觉得孤独。我们要想体会孤独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也就是说,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成为“个人”。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一个人生存在宇宙中“这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个前提不可能成立,所以有人际关系的地方就有烦恼。
自卑感,在阿德勒使用的德语中,意思是“价值更少的感觉”,是一个关于自我价值判断的词语。有时候,人们会想,自己或许连活着的价值都没有。拿一个人的身高来举例,我一直觉得自己个子矮,总是想要是再长高一点就好了。可是一个朋友说:长高干什么?你有一种让人觉得轻松的本事啊。确实,矮小能让对方放下警惕,没有压迫感。这就是价值的转换。问题在于我们如何看待身高以及赋予它什么样的价值。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人是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并且,人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状态,继而就有了普通欲求。阿德勒称其为“追求优越性”。简单理解为希望进步和追求理想状态。人类史上的科学进步也是追求优越性的结果。于此相对应的就是自卑感。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不满足现状,追求不断进步,要更加幸福。如果是这样的自卑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有些人,无法认清自己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现实,没有向前迈进的勇气,这就变成了自卑情结。自卑情结与自卑感不同的是,自卑情结的人抱着自己的现状不放,只是抱怨而不采取任何行动。
自卑情结的人常常也有优越情结,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中。通过夸大自己的不幸,把自己的不幸作为武器去支配他人。
人生不是竞争,人们虽然不同但是平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就可以,没有必要把自己和别人相比较。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能够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因为有竞争的地方就会有胜者和败者,一旦有胜负感就会产生自卑感。与此同时,不知不觉把他人乃至整个世界都看成敌人,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人在人际关系中,一旦陷入权力之争,就会不断地证明自己正确,别人错误,追求的结果就是让对手屈服,我必须获胜。双方都想获胜,那谁来输?竞争关系中,总有一方要受伤。那如果把对方看成是伙伴,那就不一样了。
阿德勒把人生课题分为三类: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一个个体想要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时候,就会遇到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人生课题。
工作课题,无论什么种类的工作,都没有一个人可以独立完成的。不过,如果从距离和深度来考虑的话,工作上的人际关系可以说门槛最低。工作上的人际关系因为有着成果这一简单易懂的共同目标,即使有些不投缘也可以合作。而且因为工作结成的关系,在下班或者转行后就变回他人关系。
交友课题,是脱离了工作的,更广泛意义上的朋友关系。正因为没有了工作关系那样的强制力,所以也就更加难以开始和发展。很多人认为朋友越多越好,果真如此吗?朋友的数量没有任何价值。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关系的距离和深度。
爱的课题,有两个,一个是所谓的恋爱关系,另一个就是与家人的关系,特别是亲子关系。当人能干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恋爱关系或夫妻关系还可以选择分手,亲子关系就不可以,难就难在这里。无论多么困难的关系都不能够选择逃避,必须勇敢去面对。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说“货币是被铸造的自由”,是说通过金钱能够得到自由。然而那些拥有巨额财富也不觉得幸福的人是哪里出了问题呢?阿德勒说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问题就出在人际关系上。与父母的关系,与孩子的关系,与爱人的关系,与朋友的关系,与同事同学的关系,与陌生人的关系。竞争性的关系会把一切关系中的人都假想为敌人,想与之一较高下。
阿德勒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这叫做课题分离。区分清楚“这是谁的课题”,人际关系矛盾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要冷静地划清界限。“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也就是说,你着力点应该在做好自己的事情,不去干涉别人的事情。想要取回自己的人生掌控权,自己做选择,首先就要做到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他人的认可,如果不付出这些代价,是获取不到自由的。决定人际关系的是你自己,你的目的是什么?是修复一段关系还是远离一段关系,决定了你的行为。
不过课题分离只是人际关系的第一步,而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寻求共同体感觉。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人际关系的终点是把他人看作伙伴,找到自己的位置,为伙伴们做着贡献。阿德勒认为他自己所叙述的共同体不仅仅包括家庭,学校,单位,社会,还包括国家或人类等一切存在,包括从过去到未来,甚至包括动植物或非生物。整个宇宙都是。
不幸的根源在人际关系,幸福的根源也是人际关系。以最小的共同体为起点来建设人际关系。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一味在意别人怎么看我的生活方式正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生活方式。只关心自己的人往往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而找到自己的位置,是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一份子,是整体的一部分,考虑的是如何在整体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假如在学校这个共同体受挫了,可以在别的共同体中重新找回位置,重新开始,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你的位置存在。在这个最大的共同体中,大家“虽不同但平等”,这是一种横向关系,不是存在高低的纵向关系。
人害怕面对课题,不是因为没有能力,而是没有勇气。人只有在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人在听到感谢之词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能够对别人有所贡献。用感谢表达对别人价值的肯定,而不是表扬,表扬是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所作出的评价。
感谢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基于行为的,对方做了什么;另一种是基于存在的,对方什么都没有,但是他在这里,本身就是一种价值。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需要从以下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我们既不能丢弃也不能更换“我”这个容器,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利用“我”。
他者信赖,信赖是指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无条件的信赖会面临遭遇背叛的危险,但信赖是建立深刻的关系的前提,是需要勇气的。而是否背叛我们,不是由我们自己能决定的,这是别人的课题。
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我”而为别人效劳,而是为了体会到我的价值而做的工作。尽量去付出,能够为他人工作说明有价值,是值得自豪的事情。
找到自己的位置,接纳自己,不惧背叛地信赖他人,视他人为伙伴,去付出,去贡献,然后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从而更接纳这样的自己,形成一个良好的关系循环。
有人说,想要接受这些观念并应用这些观念改变生活需要用多少时间,需要当前年龄一半的时间。如果你在30岁接触阿德勒,可能需要到45岁才能真正懂得阿德勒哲学。如果你在20岁接触,可能会在30岁时懂得。
幸福在于能够体会到贡献感,自己体会到对他人有用,就不再需要去寻求他人的认可。
我们自己并不知道何时是目的地,想要做好人生规划是一种理想,事实上人生是由每个片段组成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中断,活好每个片段,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