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鲁迅 《风筝》
我今天读完《风筝》的时候,再一次深深体会到,为什么他会是那个写下“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
因为他真的是用尽了全力,在守护那些明天的希望。
那些年,恐是大部分人,都记得这个顺口溜吧——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年少时候的我们读不懂鲁迅,一来,因为在白话文写作初期阶段,诸多文字语序习惯尚未成熟,读上去拗口;二来,他的言下之意和象征手法,涉世未深的少年,本就难以理解。于是看似这一路,教科书中出现过好多他的文章,但是扪心自问,一直到高中毕业,恐怕都是没有真正读透的。
儿童时,所有的玩物都被认为是虚掷光阴,那些所谓的大人们,总是给孩子世界里的事物贴上“没出息”‘毫无用处’的标签,然后塞一些他们世界里被赋予了无限价值的东西。
作为大哥的鲁迅,他粗暴地专制地把小弟心爱的风筝抓断、踩碎,然后扬长而去,最可怕的是他丝毫没有觉得这是一种精神的虐杀。因为在他的心里,放风筝是没出息的事情,弟弟偷偷摸摸做一个自己梦寐以求的风筝简直是犯了大忌。
这样的忽视和自我,直到20多年后,他看到那句“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才幡然醒悟。于是这童年的一幕就像一块心病,一直让他的心沉重无比,当他再次和弟弟会面的时候,他终于决定去忏悔这个事情,希求寻得他的原谅和宽恕。
然而,弟弟已经忘了。
他忘了,就意味着这个成年人的世界已经将充满童真的他同化了。
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童年那件本应该觉得心痛的事情,在今天的他看来,不过就是一件不值得一提可笑的事情了。他成为了和别的人一样的,成年人。
当年的鲁迅,他极其希望孩子们能不再被那么封建礼教束缚,希望他们能活出自己的精彩,然而当时的社会环境是肃杀的,是压抑的。北京严寒中的风筝,让他想起了家乡的温暖和孩子本该拥有的天真,然而,这终究不是家乡的春二月啊。
我今天感慨于《风筝》这个作品,是因为我惊讶地发现,在它被创作了近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的社会所面临的,居然还是同样的问题。
想起前两年在网上流传的一个段子:希望孩子有一双没有被xes摧残过的眼睛。
现在的社会,在应该纵情撒丫子玩乐的时间,孩子们都把时间献给了补习班,在应该沐浴阳光尽情奔跑的时光里,他们被按在了乐器前、电脑前、功课前。
很多人慢慢开始意识到这样或许是不对的,但是终究无法在一朝一夕改变。
《风筝》的背景音里,是否也有先生在呐喊的那句——救救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