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爱是一种选择》
作者:[美] 汉姆菲特、米勒、米尔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豆瓣评分:8.2
什么是拖累症
拖累症(codependency)可被定义为“对人、行为、事物的沉溺”。拖累症是指希望通过控制外在的人、事、物来控制内在的情感。对拖累症患者而言,“控制”或“失控”是他们生活的全部重心。当一个拖累症患者的沉溺对象是另一个人时,他们之间就形成一种复杂的相互依赖关系。
有哪些特征呢?
- 会受一种或一种以上不可抗拒的强迫行为驱使。有时候未必“不好”,比如说工作狂
- 自我评价和成熟度通常很低。认定自己的快乐取决于他人,对他人有过度的责任感。
- 处理依赖与独立的关系时,表现得不稳定、缺乏平衡。
- 拖累症者的生活非常极端,人际关系忽冷忽热。他们可能对某些权威非常害怕而转以严厉斥责别人来发泄,这仍是一种不健康的失衡。
孔子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满面的谄媚,那个恭敬的程度让人觉得令人发指,让人没法接受。
拖累症的起因
1.空空的储爱槽
某一方面而言,家是母亲子宫的延伸和扩大。任何父母所经历的严重的未能纾解的痛苦、紧张、艰难,都会最大限度地被传递给孩子。
2.失落的童年
过失与虐待是有区别的,区别在于其伤害程度的深浅,以及是否有持续性,父母偶尔的过失也许会暂时阻碍爱向孩子流淌,使储爱槽的水流缓慢下来,但很快会被恢复。
我们这里说的“父母”不仅仅指亲生父母,养父母、继父母也包括在内,甚至那些影响力很强的其他人,如私人教练、老师,甚至宗教领袖都可以归类为父母的角色。
虐待分为积极虐待和消极虐待,一个明显,一个隐晦。
-
积极虐待: 积极虐待是指那些身体上的打骂,情感或言语上遭受打击或伤害的孩子。这种伤害是由于父母无法提供孩子所需要的时间、照顾、注意力、爱的表达等所导致的。这个阶段你需要做的是,只须简单承认它的存在。
-
消极虐待: 消极虐待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因为太专注于某些事物而无法满足孩子在情感、心理或物质上的需要。
遗弃是一种虐待。离婚,即使再和平的离婚对孩子来说也是遗弃;父亲因服兵役长期不在家是遗弃;童年失亲也是。
太理性的父母无法满足孩子们即时的情感需求,他们会因为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拒绝孩子的正常需要。一贯的冷漠只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本来就是这样的,消极的言语虐待,虽然没被大声吼骂、责备,不过他也没被夸奖、鼓励。在他的世界里没有欢乐,没有接纳。
消极虐待不会有不恰当的身体接触,不过正常健康的身体接触也没有。在这样的家庭中没有拥抱、手拉手、玩闹、家庭游戏,更不会有关于性知识的健康教育。孩子感受到的是冷漠、疏离、有条件的爱,而不是宽容的、无条件的爱和接纳。
回想一下你的成长经历。请不要马上不假思索地说“我的童年生活很正常”。因为在孩子的眼里,他的家庭都是“好的”、“正常的”。因为孩子是按照他的家庭模式来设定“正常”的标准,而不是按照正常标准来评定他的家庭。所谓的正常,都是自己设定的标准。
- 情感错位
简单解释就是,父母与子女关系之间的爱颠倒了,一个不完整的大人想要从可怜的孩子那儿汲取爱,这就是悲剧的开始。它扭曲孩子的心理,扭曲孩子对家庭角色的正确认知,而这些问题将会伴随他的一生。
现在我们问你的问题是,“你的父母依赖你吗?”如果你回答,“是的,但是……”请不要先急着解释。我们现在所做的是重建你童年生活的情景,并不是要审判谁或定谁的罪。
- 为父母未了的心愿而活
因为他们的未了情结是源于他们对自身生活的不满足情结。自己小时候没有达成的目标要让孩子来替自己完成。
所谓的中年危机常就是自己突然意识到,前半生所追求的东西(财富、成功、家庭等),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就好像背后的动力突然消失了一样,火箭没有了燃料。中年危机的爆发终于使这个人认识到原来他过去一直活在别人的愿望里,而现在他终于可以开始过真正属于他的生活了。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纪伯伦送给天下父母的一首诗
纪伯伦 《孩子》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 摘自《少有人走的路1》爱与自律一章
- 贬低生命价值的负面信息
“早知道就不把你生下来了!你太没用了。”这样的话语,我们小时候都听过。
换句话说,这无意中对孩子的生命价值进行了践踏。一个孩子往往还没有独立判断能力来分析这些话,他只会想,妈妈既然这样说,就一定是这样的。
3.反复的强迫行为
我们每个人都有返家本能,并不是指地理上的而是指心理上的。我们寻找的不是出生地或童年成长的地方,我们是想在目前的生活中重建过去的生活。
- 弥补遗憾
拖累症者比一般人有更强烈的弥补过去生活的愿望。如果可以回到过去,我一定可以处理好。
- 罪恶感
小孩儿的世界是饿了就哭,吃饱了就睡,他是体会不到他人的感受的。他的世界里,自己就是主宰,是一切。
小孩子永远想不到,妈妈或爸爸可能有他们自己的问题,因为这些远超过他们的理解范围。在孩子的眼中,爸爸妈妈任何的感觉都和他有关。“如果妈妈不高兴,那一定是因为我。”孩子对于周围环境、事件负有不当的责任感。
我们能做的,就是给孩子无条件的爱,而不是说“不听话就不要你了”之类的话。
或许这也是有些女孩儿一而再的和虐待他的男人(爸爸的影子)在一起的原因,因为内心深处她觉得她该受到这样的对待,就像她小时候一样。另一方面,她想回到过去进竭力弥补。
关于小孩的教育,这里推荐由育儿教育专家 史蒂夫·比达尔夫 《养育男孩》《养育女孩》 介绍了孩子在每个成长阶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如何培养男孩的责任感和成熟;女孩的聪慧、优雅、独立。
- 警告
不管家庭中哪一个成员把瘾戒掉后的三到九个月之间,家庭关系将经历严重的危险期。因为他们本来互相依赖的条件被打破。
拖累症延续的三个因素
循环、否定、愤怒。
恶性循环,用游戏打个比方,大多数人玩游戏都是为了消遣,消除寂寞;玩游戏的过程会被暂时性的麻醉,之后会产生不愉快的结果,比如罪恶感、羞耻感或愧疚等,之后为了排解痛苦,会进入另一个循环中,继续玩游戏。
游戏、酒精、药物、工作(稍后我们会解释)都是我们需要注意的,作者把它们统称为沉溺媒介。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陪在酒鬼丈夫身边的贤妻,丈夫沉溺于酒精,妻子沉溺于丈夫是瘾君子。如何理解呢?
其实妻子或许也很痛苦,并且沉迷于此。受苦有时使我们变得非常主观而看不清楚事实真相。但是承认丈夫的过错,会让她曾经所受的痛苦看起来不那么有价值。她高尚的解救行为,(这使她更加自我肯定,使她感到被需要)反而加深、强化了她先生对沉溺的依赖性。
然而一个人最基本的需要,就是表达出真实的感受并得到回应。隐藏的感受越多,需要被满足的回应也越多。沮丧、不被爱、饥渴使她又进入这个循环。那种带给她成就感、价值感、自我肯定的殉道者角色的感觉(麻醉剂)把她牢牢地锁在沉溺循环里。
一般人认为,丈夫的沉溺行为该受到社会的唾弃,而妻子的(沉溺)行为则应被歌颂。因为他的行为是错的,而她的却是“对的”;他的行为是出于软弱,而她的则出于“坚强”。
实际上是她不能忍受他丈夫的沉溺循环被打破,因为如果这样做的话,她的世界也会跟着垮掉(我们会在下一章讨论关于他“否认”的问题)。两个人是互相依赖的关系。
沉溺循环的后果很明显,他太太越来越糟糕,他心中的罪恶感和羞耻感也越来越大,从而形成了不健康的令人窒息的人际关系。
我们鼓励她发展其他兴趣爱好,因为这样,可以转移她对某一单一事物的沉溺倾向。
顺便提一下,如果麻醉剂是食物,会导致人患上肥胖症或饮食过量。
否认带来的后果是让你看不清现实,有个有趣但又悲哀的现象,严重的拖累症患者发现不了警告的原因,是因为童年否认的精力让他们不自觉的选择了不看。
如何治愈
认清问题?
治愈的关键就是我们要明白健康的爱情和人际关系和拖累症式的有什么不同,他们的界限在哪里?
这些都是程度的问题,不是对错的问题。作者只是给出了简单的几个案例,其实只是换个名字解读“如何理解互相依赖又独立”
这里我就不写案例,直接给出结果,我们就对号入座吧。
强迫/选择。
不健康:关系是僵硬的,说出的每句话、每个想法都要事先审视和评估对方可能的反应。
健康:爱是一种选择,欲望在那儿,但不是强烈到非要不可。
自我形象
不健康:迎合和模仿对方的需要、喜好。太多的自我形象是来自于对方,这就导致了一方的离开,另一方就觉得活不下去导致悲剧。
健康:安全感来自于内心。
占有与信任
不健康:嫉妒,通常占比较大,因缺乏安全感,很容易形成多疑的妄想症。给予对方自由的空间,对拖累症患者来说,就是遗弃。
健康:虽有怀疑和吃醋的时候,不同的是,不会过度敏感或限制对方的自由。
控制权
不健康:双方在争夺控制权,发怒狂大声表达来争夺,瘾君子通过酒精控制情绪,厌食症就是因为控制欲很强的父母导致他们无法做“自己”,但他可以控制饮食。
健康:有使用控制权的自由,但一般不这么做。比如母亲允许女儿自己做菜,即便做的很难吃。
什么是健康的人际关系?
关于婚姻中彼此依赖和独立,墙裂推荐《少有人走的路》,看完定不会让你失望。
本书作者用比喻手法(车轮)来比如他们的关系,显然不科学,这里不赘述,这里送上纪伯伦的一首诗,《婚姻》中“寂寞的智慧”一节:
你们的结合要保留空隙,
让天堂的风在你们中间舞动。
彼此相爱,但不要制造爱的枷锁,
在你们灵魂的两岸之间,让爱成为涌动的海洋。
倒满彼此的酒杯,但不要只从一个杯子啜饮,
分享你们的面包,但不可只把同一块面包享用。
一起欢笑,载歌载舞,但容许对方的独处,
就像琵琶的弦,虽然在同一首音乐中颤动,
然而你是你,我是我,彼此独立。
交出你的心灵,但不是由对方保管,
因为惟有生命之手,才能容纳你的心灵。
站在一起,却不可太过接近,
君不见,寺庙的梁柱各自耸立,
橡树和松柏,也不在彼此的阴影中成长。
—— 《少有人走的路》
有用的步骤
制作人际关系清单。列出在你生命中留下特殊事件的人和事,找到源头。(父母、教练、老师等)
控制沉溺。沉溺的行为都有上瘾成分,其实也是一种自我催眠。他会对厌食症患者说“你不够瘦”,对酗酒者说“喝了它,忘记那些事儿吧”。沉溺行为包括酒精、药物、饮食失调、性等
离开家,说再见。道别有两层含义,一个是原生家庭,一个是安全假象。对于前者我们应该说“再见,我现在要出发了,走上自己的人生道路,不过,我还会再见到你们,我还是你们的孩子,但现在我要离去,从现在起,如果我来看你们,我只是访客,在情感上我不再居住于此了”,对于后者,我们应该说“永别了,你这个丑陋的坏东西。”
不是抛弃父母的意思,而是我们自我的独立。结束依赖(安全感的地方),打破沉溺。没有看过其他心理学书籍的读者希望不要误读。
为过去悲伤。悲伤,是我们失去所爱的亲友时情感的自然流露。离开原生家庭,熟悉的东西不见了,它留下来的空洞还是会使我们悲伤。
悲伤的过程:震惊与否认(接纳)——愤怒(勇敢表达)——沮丧(内化的愤怒)——讨价还价(难道没有捷径吗?)——悲伤(当你承认它时,它很快就消失了)——饶恕、决定和接纳。
悲伤的过程是上帝为我们设计的,在面对损失、情感伤害、身心痛苦的处理方法,如果跳过过程直接宣布饶恕,那么心中一定会感到愤怒、怨恨。
没有咀嚼处理就消化的食物怎么好消化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