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文章里提到这样一点,就是,有些外部的、客观存在的困难,常常被我自己忽略。
1
最初发现这一点,是因为我常常被那种较宏大的论述所吸引。
比如说,之前一个朋友给我发了一篇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彭凯平的一个采访推文,里面讲到,我们常说的“emo”和“丧”不是自己一个人的困惑,而很可能是当代一部分年轻人的共性。
外在社会因素作用于个人心理层面,表现为三点:
1、竞争感的加剧
竞争感的裹挟会让人有种想“躺平”和逃避的冲动,继而在不甘心落后的和放弃挣扎的割裂中难以自处。
2、不确定感的增加以及目标的不明晰
相比较老一辈的人们主要的需要是解决温饱,我们这一代人的需要已经转向归属、爱与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一方面,我们的选择和想要追寻的东西不再是比较唯一的,反而有更多地选择与追求;另一方面,社会的不确定性(尤其是近两三年)也在增高。
3、普遍意义感的丧失
之前还看过一期十三邀,其中邀请了一位科学史教授,他谈到,以前的神话给了人们很多神秘感和精神寄托,但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开始知道,所谓神鬼,很大概率上并不缺在,于是就出现了很多意义感的迷失。
...
这样诸如此类的观点,都很容易引起我的注意。
一来我觉得,能从宏大的角度去发表一些观点的人,要么只是夸夸其谈的人,要么就是确实对某方面有着深入的了解和思考的人。
二来,这样的观点确实能使我从自己的个人困境中稍微跳脱出来一会儿。
而我自己还做不到这样去谈论。
2
上面的一些感触是从横向面上去看待的,另外一个角度,是从纵向上看待人的一生。
有时遇到难以跨越的坎儿时,我常常设想,一段时间之后的自己会怎么样。比如3月14号我在日记里写道:
23岁时觉得束手无策的日子,在30岁的时候再回头去看,会是怎样的呢?30岁的我,又是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打电话和一个朋友,她说,她没有想那么远,她就在想,4月30号(调剂系统关闭时间)之后的自己会是怎样。
我们或许都在尝试从未来的远景中获得一些力量和希望,以支撑自己更好地面对当下的困境。
后来在和一个师兄打电话时,他聊到,有时候人们会说让我们从一生的角度试着去看开当下的成败与痛苦。但他觉得,如果一个人真的能够看开,要么他曾经历过这个年纪不该经历的巨大痛苦;要么他已经不在年轻。
他觉得,有时年轻人真的去看开看淡,也并不好,因为会由于少了很多不甘而失去豪气和冲劲儿。所以,看不开就看不开吧。
我想起曾在《会好的》里看到过的一个观点:
年轻人最易受负面效应的影响,因为这是人生中最需要从失败和批评中学习的阶段。
从这些思绪和交谈中,慢慢也觉得,二十多岁的年纪,或许就是这么一个在失败和痛苦中快速经历和成长的阶段。
有时在悲观的时候会问,未来还会好吗?现在觉得,会好的。
不是说失败和痛苦会减少乃至消失,而是我会一点一点成长起来,足以抵抗这些种种,成为一个温柔强大而又丰富立体的人。
那天和朋友电话时聊到,我们或许没有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和优秀,但我知道我们都是有着自己的一些追寻的人。心底的某些希冀就像一缕微光,它或许在某些时候会被日常的繁琐与当下失意所遮盖,但它一直不曾熄灭。
这就足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