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七·二四】
“每向东华散玉珂,相于花下酌红螺。欧梅自许贤豪聚,苏李偏教阔别多。棋局居然更甲子,酒垆真自邈山河。何戡解话当年事,也与樽前唤奈何。”“栈道连云粤海霏,星轺先后有光辉(原按:去岁,芷塘典试四川,顷竹虚典试广东)。吟诗喜得江山助,问字欣添玉笋围。旧雨定知萦远梦,野云端不耐高飞。年来自署西湖长,占取苏堤作钓矶。”
东华,音dōng huá。释义:1、传说仙人东王公,又称东华帝君,省称“东华”。唐·吴筠《游仙》诗之四:“西龟初定籙,东华已校名。”2、明、清时中枢官署设在宫城东华门内,因以借称中央官署。明·袁宏道《途中怀大兄》诗:“一自直东华,先鸡每戒睡。”3、泛指朝廷。清·龚自珍《送南归者》诗:“布衣三十上书回,挥手东华事可哀。”4、指东华门,宫城东门名。
玉珂,音yù kē。释义:1、马络头上的装饰物。多为玉制,也有用贝制的。晋·张华《轻薄篇》诗:“文轩树羽盖,乘马鸣玉珂。”唐·李贺《马》诗之二二:“汗血到王家,随鸞撼玉珂。”王琦汇解:“玉珂者,以玉饰马勒之上,振动则有声,故有‘撼玉珂’、‘鸣玉珂’之语。”2、指马。宋·司马光《虞部刘员外约游金明光以诗四首谢之》之二:“绛阙朝归散玉珂,不游不饮奈春何?”明·何景明《对雪怀刘朝信》诗:“何处玉珂迷紫陌,几家银烛照华筵。”3、指高官显贵。唐·灵澈《元日观郭将军早朝》诗:“今朝始见金吾贵,车马纵横避玉珂。”清·吴伟业《送沉绎堂太史之官大梁》诗:“一代才名并玉珂,百年绢素垂金粉。”
红螺,音hóng luó,亦称“红蠃”,释义:1、软体动物名。壳薄而红,可制为酒杯。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下:“红螺,大小亦类鹦鹉螺,壳薄而红,亦堪为酒器。刳小螺为足,缀以胶漆,尤可佳尚。”2、因用作酒杯或酒的代称。唐·陆龟蒙《袭美醉中寄一壶并一绝走笔次韵奉酬》:“酒痕衣上杂莓苔,犹忆红螺一两杯。”宋·曾巩《南湖行》之一:“山回水转不知远,手中红螺岂须劝。”
欧梅,音ōu méi,宋代诗人欧阳修和梅尧臣的并称。
苏李,音sū l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组合。清·赵翼《陔馀丛考·苏李》:“汉时苏武、李陵称‘苏李’;唐时苏味道、李嶠亦称‘苏李’;明皇时,苏頲、李乂对掌文翰,明皇亦称为‘苏李。”本条诗话之“苏李”,笔者以为是指苏武、李陵,因为苏武与李陵都创作有著名的离别诗。
棋局居然更甲子,化用“王质烂柯”之典。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上:“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尽烂。既归,无复时人。”后喻山中方数日,世上已千年。常被用来表示“人事的沧桑巨变所带给人的恍如隔世的感觉”。本条诗话“棋局居然更甲子”,则是反用该典故,意思是:人事沧桑但却未曾隔世。
酒垆真自邈山河,化用“黄公酒垆”典故。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王浚冲为尚书令,著公服,乘轺车,经黄公酒垆下过。顾谓后车客:‘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说得是,西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尚书令王戎穿着华贵的衣服,乘车经过当时有名的黄公酒垆,这是他与嵇康、阮籍他们以前经常畅饮的地方,不禁感慨万分,心中也十分悲伤,就对身后客人说:“嵇康夭折,阮籍亡故,我被俗务缠身,再也不能一起喝酒了。酒垆虽然近在眼前,却好像遥远相隔千山万水,再也回不到那个地方了。”意思是比喻人见景物,而哀伤旧友。本条诗话“酒垆真自邈山河”亦是反用典故,意思是:旧友尚在,但酒垆却是真远,无法一起喝酒了。宋·蔡襄《朱楼》:“朱楼灯烛一声歌,腊后天街月色和。平昔黄公酒垆下,谁知跬步邈山河。”亦是化用此典,有异曲同工之妙。
何戡,音hé kān,释义:1、唐长庆时著名歌者。出自唐·刘禹锡《与歌者何戡》诗:“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2、借指遭逢世乱后幸存的歌者。郁达夫《湖山杂咏》诗之一:“如今劫后河山改,来听何戡唱《渭城》。”
解话,音jiě huà,大陆辞书未见收录。有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大陆及港澳台常用词对比词典》释义:解释双方谈话。经查资料,粤港资料称,“解话”为粤语常用词,原为“解画”,意思是电影默片时代,专门在电影放映时负责解释电影画面的工作。该工作人员亦称“解画佬”。也称“旁白”。“解画”后来讹变为“解话”。当下“解话”的意思是:向听众解释一件事或者一个故事的过程。粤语媒体目前使用较多,如《叶倩文首次解话,传闻“婚变”原因》。但本条诗话所引“何戡解话当年事”中“解话”一词,显然早于电影默片时代,故粤语辞书的解释显然是错误的。从目前见到的书籍《江湖隐语解话》、文章题目《容祖儿为钟欣潼“兽医论”解话》、《黎明亲自解话:点解唔可以空肚食早餐?》等对“解话”一词的使用,应该理解为“解析叙述”、“解释告知”的意思。本条诗话所引“何戡解话当年事,也与樽前唤奈何”句,实际上是王文治借用何戡劫后之身暗喻自己,并以“解话”一词为自己辩诬。这里,要说一下王文治的仕宦之途。王文治工书法,少年成名。乾隆二十一年(1756)随翰林侍读全魁、周煌出使琉球,时年26岁,书艺名扬海外。乾隆二十五年(1760)殿试中探花(一甲第三名),授编修,三年后官员考察获第一,擢侍读。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三月,外放任云南省临安知府。王文治九月入滇,十月到任。上任后兢兢业业,廉洁勤政,曾写下“低头下气理民事,方隅亦纾圣主忧”的诗句。乾隆三十二年(1767)初,王文治奉命押送粮草到腾冲。此前,从乾隆二十七年(1762)开始,缅甸就开始派兵进入云南边境地区,劫持土司,勒索财物,至乾隆三十年(1765)更是进兵至思茅,并给清朝发文,宣布西双版纳为缅甸领土。于是,清廷不得不出兵反击。然而,战事并不顺利,清军损失颇大。乾隆三十一年(1766)二月,乾隆再次出兵对战,初战小胜。但至十一月、十二月两次大战,清军损失很大,却以大捷上报。乾隆派侍卫福灵安至前线,方才得知真相,大为震怒,处死领军将领李时升、朱仑,赐死云贵总督杨应琚。并筹备第三次出兵。王文治滇西押送粮草就是因为此事。中缅战争爆发,正是王文治初到云南就职之时,王文治的好友朱纯孝、赵翼、王昶等都亲历其事,其忘年好友诗人商盘亦因此死在军中。王文治在接受押解军粮任务后态度不十分积极,他在永平染病休息,后因下属出现失误而被解职,从此归隐,终身未仕。“何戡解话当年事,也与樽前唤奈何。”王文治慨叹:我这个劫后余生者,再解释叙述当年旧事原委,有啥意思呢?时过境迁,只能与各位在筵席上的同年一起徒叹奈何了。
樽前,音zūn qián,亦作“尊前”,意思是在酒樽之前;指酒筵上。樽,本作“尊”,古代盛酒器。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酒盈樽。”唐·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但在写作“尊前”时,则有“尊长之前”的意思,是常用于书信中的敬词。《西游记》第八九回:“我看他帖子上写着‘……右启,祖翁九灵元圣老大人尊前’。”
星轺,音xīng yáo,指皇帝使者所乘的车。亦借指使者。星:古文中指与帝王有关的事物。如星舆(帝王的车驾);星骑(帝王的使者);星闱(皇宫)。轺:从车,从召,召亦声。“召”意为“引导”、“呼唤”。“车”与“召”联合起来表示“引导车”。本义:迎宾车、先导车、开道车。转义:被国君召唤者所乘坐的宫廷专车。国君礼遇宾客的专车。后有“轺车”,其义同“星轺”,指奉使者和朝廷急命宣召者所乘的车。亦指代使者。
芷塘,即祝德麟(1742—1798),一说德龄,字趾堂,一说字止堂、芷塘。浙江海宁袁花人,祝志箕、祝志裘父。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提督陕西学政,官至湖广道监察御史,掌礼科给事中。
竹虚,即曹文埴(1735—1798),字近薇,号竹虚,安徽歙县人。魏武帝(曹操)嫡脉后裔。同其子曹振镛世称“父子宰相”,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到道光十五年(1835),历三代皇帝。乾隆二十五年(1760)传胪(二甲第一名,殿试第四名)。后累迁左都御史,执掌刑部、兵部、工部、户部兼顺天府尹。曾典试广东,视学江西、浙江。官至户部尚书,加太子太保。为官持正,不附权臣和珅。《四库全书》总裁官之一。卒谥“文敏”。并以书法名世,与同乡挚友邓石如皆为乾隆时期书法大家。收藏富甲,传世名作《兰亭序》及李白《上阳台贴》均曾为曹氏所有,另藏有石鼓名砚,斋号因之为石鼓砚斋。著有《石鼓砚斋文钞》20卷、《诗钞》32卷、《直庐集》8卷、《石鼓砚斋试帖》2卷。
问字,音wèn zì,意思是指从师受业或向人请教。典故,载酒问字:汉代扬雄家贫,酷嗜饮酒,时有好事者载酒肴向他学习。宋·黄庭坚 《谢送碾壑源拣芽》诗:“已戒应门老马走,客来问字莫载酒。”宋·陆游《小园》诗:“客因问字来携酒,僧趁分题就赋诗。”清·赵翼《稚存见题贱照》诗:“乞书币涌李邕门,问字酒填扬子宅。”
玉笋,音yù sǔn,释义:1、喻英才。《新唐书·李宗闵传》:“俄复为中书舍人,典贡举,所取多知名士,若唐冲、薛庠、袁都等,世谓之玉笋。”宋·王禹偁《献转运副使太常李博士》诗:“捧诏瑶池下,辞班玉笋中。”2、喻女子手指。唐·韩偓《咏手》:“腕白肤红玉笋芽,调琴抽线露尖斜。”3、喻女子小脚。唐·杜牧《咏袜》:“钿尺裁量减四分,纤纤玉笋裹轻云。”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织女》:“隐约画帘前,三寸凌波玉笋尖。”4、喻秀丽耸立的山峰。宋·杨万里《真阳峡》诗:“夹岸对排双玉笋,此峰外面万山青。”5、喻莲藕。清·朱彝尊《七月晦日赐藕恭纪》诗之二:“分载箯舆路未赊,冰条玉笋浄无瑕。”本条诗话中“玉笋”既指英才,亦巧与曹文埴的表字“竹虚”相关。
旧雨,音jiù yǔ,旧日朋友,老友。典故名,典出《全唐文》卷三百六十《杜甫二·秋述》。“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意思是过去宾客遇雨也来,而今遇雨却不来了。后以“旧雨”作为老友的代称。
端不,音duān bù,意思是到底不;确实不。《西游记》第四回:“龙种自然非俗相,妙龄端不类尘凡。”“端”,在此是究竟;到底。的确;实在的意思。南朝·宋·鲍照《行药至城东桥》诗:“容华坐销歇,端为谁苦辛?”宋·陆游《幽事》诗:“余年端有几?风月且婆娑。”宋·葛胜仲《临江仙·尉姜补之托疾卧家作》词:“郊外黄垓端可厌,归来移病香闺。”刘成禺《洪宪纪事诗》之九十:“湘绮老人端解事,封还官职避弹章。”本条诗话“野云端不耐高飞”是作者自嘲,我这样的野云确实不能禁得住在高处翱翔。
西湖长,音xī hú zhǎng,意思是主管西湖的长官。源自宋·杨万里《惠州丰湖亦名西湖》诗:“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汝颍更罗浮。东坡原是西湖长,不到罗浮便得休?”苏轼一生捧红了三个西湖:浙江杭州西湖;安徽颍州西湖。广东惠州西湖。故得此名。
苏堤,旧称苏公堤,是一条贯穿西湖南北风景区的林荫大堤,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苏堤是北宋元祐四年(1089),苏轼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浚挖的淤泥构筑并历经后世演变而形成的,后人为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把它命名为“苏堤”。
(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