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行动100天,读书打卡吧,一起加油
01韩寒在电影《后会无期》里说道:“听过很多道理,我们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戳中了很多人的心声。在赤裸裸的现实面前,任何道理似乎都变得无足轻重。
懵懂无知,对新生事物不够了解,我们就很容易去相信一些过来人给我们灌输的大道理。
学生时代,老师最喜欢说,知识改变命运;你现在苦一段时间,大学就好了。其实真的到了大学,出身社会,我们发现自己的生活,并没有因为之前的努力,而感到轻松。反而会觉得,之前的付出,其实对现在的自己,影响并没有多大。
于是,我们开始困惑,道理懂了,也身体力行了,可为什么自己还过得如此糟糕呢?继续下去的意义在哪里呢?
关于这个问题,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在社交平台引起大家的讨论,大家各执一词,有人说,因为盲目的努力是没有意义的。也有人说,努力本身就是意义。
而我们今天共读的这本书作者,却颠覆了这个论调,他说,关于坚持和努力这个问题,我们从来就没有问对过。
从一开始,我们就错了,自然也就得不到答案了。
这是为什么呢?在他看来,我们也许听过很多道理,但实际上,我们却不知道,道理本身,究竟是什么。
02回想一下你的学生时代,如果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要可以回答的同学举手。很多人,都会选择举手。不是因为真的懂,而是怕别人知道自己不懂。不懂装懂,可以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笨。
久而久之,我们就陷入了一个自以为懂了的幻觉怪圈中,这是一种习惯,会让我们在自我欺骗中,逐渐葬送自己。
真的懂一个道理,一般会经历三个层次。
首先是,那种别人一说出口,我们马上就懂了,而且深信不疑的道理。
其次是,有人说出来,我们还要在头脑里反应一会儿,看看是不是可以找到一些反例,来对道理进行反驳。这比起第一个层次,就上升了一个高度。
最后一个层次,是我们通过自己的经历,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些想法。这个想法,在某一天和一个道理不谋而合。我们会感觉到,遇到了知音。
三个层次,其实是说,任何一件事,都可以根据时间,来划分一个层次。懂得道理的深度,和我们花费的时间,是深刻联系起来的。
然而,在多数人的眼里,是听懂了道理二字的字面意思,就以为自己是真的懂得了道理。这其实思维还停留在第一个层次上。
03这种误解,也延续到了坚持上。
我们听了很多持续行动,带给人好处的大道理。也明白,一个人在一件事上投入足够多的时间,才可能会取得一点成绩。
《异类》一书中,柏林音乐学院曾做过一项研究,凡是有希望成为大师的优秀小提琴手,在20岁时,投入的练琴时间都超过了10000小时,而没有达到这个时间的,就只能成为钢琴教师。
不仅如此,比尔·盖茨学习电脑编程,练习时间超过了10000小时;莫扎特作曲,也超过了10000小时,最终他们才取得不菲的成就。
这就告诉我们,通向成功,没有任何捷径可言。
我们知道这个道理,可是依旧做不到持续行动。
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如果靠着刺激来行动,凭借着不愿意落后于他人的一股信念去做事,当这个刺激慢慢消失以后,我们就又被打回原型了。
要想获得持续行动的力量,刺激当然是必要的,刺激可以让我们把自己往理想的方向引导。比如,我们可以自我激励,如果现在不行动,等到机会来到的时候,我们没有那个能力胜任,就只能和机会擦肩而过。
但我们更应该去,为自己所做的这件事,找到一个意义。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
我们为什么要每天读书,我们是要学到一些知识,要多过几种不同的人生。我们为什么要写作,我们想要增加和这个世界的联系,准确地去记录自己的生活。
只有这样,当我们找到做一件事的理由,我们在面对一切刺激时,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给自己提供一个更好的选择机会,也才能在面对一切问题时,不被外界的情绪随意掌握。
做到了这一切,我们也就更容易行动持续了。
你有什么持续行动的故事吗?一起讨论一下吧。
我们就来说说,我们开始持续行动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