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正在打破自己曾经一手创造的社会经济剥削链。(即政府通过主导金融业——房地产——商铺——零售业——制造业——环保行业,层层剥削,越到底层利润率就越小。而政府通过控制土地和资金成为经济链顶层的最大获利者,由于金融和房地产距离政府最近,也被分配到了很大的一杯羹。而制造业就悲催了,明明是财富的创造者却比不上财富的分配者赚钱。而环保行业又是制造业的下游,所以结果可想而知。)
PS:另外关于互联网的问题,国家是持保护甚至是纵容的态度的,首先国家没有像制造业一样对互联网企业征收重税,也没有派国企去互联网行业竞争,所以互联网得以独立于国家的社会经济剥削链之外自由发展。另外国家为了保护本土互联网生态还建了墙挡住Google等国际互联网公司的直接竞争,得以让腾讯百度阿里等本土企业独大,不然今天的互联网行业格局或许就不是这个样子了。还有腾讯阿里百度说了多少年国际化,至今也没有成功,它们的基本盘全在国内,或者说都只能在国内作威作福。反倒是华为成功了,还逼着美国政府学中国一样为了保护国内企业阻止华为进入美国市场,到现在因为5G举全国之力封杀华为,在这点上真的高下立判。
国家也知道互联网是中国后来居上实现逆袭的关键(比如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万物互联就足以颠覆许多传统行业的运行模式),以至于对996和35岁下岗、垄断、个人隐私泄露等问题视而不见,认为这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不得不经历的阵痛,等到经济完成转型升级后自然可以得到解决(甚至国家认为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以超高的劳动力性价比征服全世界,从而实现逆袭和弯道超车,中国正是凭借这样的人口红利实现了用30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一百年才走完的老路,只是凡是速成都是有副作用的,比如把所有传统行业的发展周期大大缩短,提前萎缩,全成了劝退专业,但国家都是在发展中解决问题,但愿国家能早日完成经济的转型升级和一带一路,赚全世界的高额利润,这样大家就不用这么卷了。)
比如二十年前为了经济发展牺牲环保,让环保行业沦为天坑专业之一,现在又为了经济发展扶持环保行业,以期望环保行业快速匹配经济发展,每一届都是这样边填着上一届的坑边搞经济发展,顺便又造出新坑等着下一届来填,社会就这样跟着发展起来。希望有生之年国家能追上西方发达国家,不用再以牺牲个人为代价也能活得很好)。还有对相关行业不遗余力的补贴扶持等等。综上,国家对互联网行业真的是亲爹啊!
现在房地产已经是房住不炒,国家直接让它横盘波动,最多是跟着通货膨胀一起上涨,当然一线城市肯定还有上涨空间,毕竟人多,二三线城市以外就满是泡沫了,想要扎破就差一个房产税的事儿。只是对民生影响巨大,国家肯定不会在经济衰退的背景下颁布房产税,一定是在国泰民安、经济转型升级后再搞房产税试点,再全国普及。这个时间点是三五年后还是十年后还是更乐观一点,谁也说不准。对于我来说,最保险的办法是先在工作的地方买一套几十平几十万的一居室小房子(买、自住、出租和卖都更方便),等成家立业后再买一套大点的安居乐业(至少是五年后的事了),刚刚好。如果期间房产税出来了正好,如果不出来那就按自己的人生规划来。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自己混得好。大家如果买房子是为了自己住的,那么二三线城市也建议早买早享受,毕竟二三线房价会继续按通货膨胀速度上涨,房价大跌也跌不到哪儿去,因为有三五百万人口在承压托底。还有很多县级市的房价是跟其所归属的地级市的房价相关联的,所以不要孤立地看。
而银行业,现在情况是这样的:
这个政策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商业银行你们大胆贷款,即使不良贷款增加我们也能容忍。在商业银行系统,制造业贷款创造的不良贷款占比最高,银行里制造业贷款占比大致是15%,但是不良贷款占比却达到30%。
所以,过去十几年,虽然管理层年年在喊要支持制造业,但是银行给制造业的贷款却在一路下滑。
所以,管理层开一个口子,允许商业银行提高不良资产的贷款率意图很清楚,就是希望银行增加给制造业的贷款。这个政策算是很给力了,但是作用却很有限。因为上面给银行开口子,银行却不敢给一线贷款审批人员开口子——银行总不能对一线贷款审批人员提出,允许你们批出XX笔不良贷款。这个口子一开,搞不好就会被一些银行内部人员搞成利益输送。
因为一线贷款审批人员是实行贷款负责终身制,所以,不管上面政策怎么变,只要一线的口子没开,银行的资金还是会按照风控要求控制——钱还是流不出去。
这就是长期以来存在的银行风控导向与管理层支持制造业发展的目标背离的问题。
经济复苏的迟缓,疫情的隐患,通缩的阴影,加上央行疏导货币传导机制的难题——几重因素下终于迫使管理层放出了大招。
这个金融系统主要是指商业银行,去年我们商业银行利润大致是2.9万亿,这一下就要切一半的利润出来让利给实体经济,这是真正的重磅大招。
那么,银行万一因为利润太低不愿贷款怎么办?管理层还有配套政策。
我们央行行长已经明确表态,全年新增贷款预计要达到20万亿,社融规模增量超过30万亿。2019年我国银行贷款余额为153万亿,新增20万亿就是增速要达到13%以上,这个增速已经是近几年最高。对于银行而言,就意味着今年不仅要多投放13%的贷款,而且贷款利润会很低。
管理层放出这个政策就是动用“洪荒之力”来为金融系统打通经络,这对于实体经济当然是巨大的利好。但对于金融系统差不多就是一次供给侧改革。大量的中小金融机构(包括中小银行)本来就利润很低,在这样的大规模让利的大环境下很可能会剧烈动荡甚至重组。430万银行从业人员今年日子不会好过,加薪什么的就别想了,资源会进一步向头部金融机构集中。
让金融系统割肉来支持实体经济也只有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实现。(PS:这要是放美国华尔街直接就撂挑子不干了。)
综上所述,国家为了保民生救制造业,几乎是把金融行业和房地产行业两个以往最赚钱的行业给制裁了。而剩下的商铺和零售业也因为地摊经济和直播带货或被重创,或陷入激烈的存量竞争。现在是旧的经济模式已经走到头,新的科技引擎还在路上,经济正处于艰难的转型期,社会正处于新旧技术革命交替的前夜,大家日子都不好过,但挺过去了就能看见曙光。
2018年环保行业各子领域加起来的总市值是6万亿人民币,而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也就是今年环保行业的总市值要突破8万亿,所以这也是国家最近在大力砸钱给环保行业的原因之一,为了完成政治任务。当然国家终极目的肯定是环保行业能自己站起来,靠市场化实现自我内生增长,良性循环,不再花国家的钱,当然现在还做不到啊,所以需要国家帮忙。据统计,我国现有128家央企,其中实业类有96家,而涉足环保产业的就有53家,包括三峡集团、葛洲坝、中节能、光大国际、中车、以及中国电建、中国建筑、中国中铁等基建狂魔。这些巨头的火力网几乎涵盖了环保产业的所有细分领域,可以说,现在环保产业的顶层市场几乎尽归国企。
而具体到环保行业,我对于已经在环保行业工作1—3年的各位前辈向来是报喜多于报忧的,有时候脚踏实地深陷其中也是会困惑的,会产生怀疑自己怀疑行业怀疑人生的想法,有时候甚至会被无形的压力压垮,直至精神崩溃。但是其实生活没你想象得那么糟糕。实际上环保行业是个慢热型的行业,你不经过三年的经验积累是没办法独当一面的,就别提涨薪了。理论上任何行业都是越老越吃香的,环保行业就是3—6年才出成绩的。如果你三年下来还是没什么长进应该认真考虑自己适不适合干这行了。就算要转行也要经过半年到一年的准备,搜集信息,重新编制自己三年的职业规划,学习行业入门知识才可能转行成功,注意我这里所说的转行成功是指转行后要比转行前过得舒服那才叫转行成功,就算薪资退步了,也要有其它方面的补足才构成转行啊,否则不就是越转越差瞎折腾吗?
而对于还处于高考前就想要进入环保行业的孩子,抱歉,我一向是以劝退为主的。首先,天坑行业的定义是:本身是传统行业,没有门槛(100万人里有50万是来骗补贴的),竞争激烈(不缺人),竞争混乱(或许以后会好点吧),还赚不到(大)钱(一个服务于制造业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行业能赚到什么大钱),以后可能还要萎缩(大量裁员)。环保行业符合里面的很多条。全国现有一二本普通公办院校831所,三本民办院校434所,公办专科院校1101所,民办专科院校322所,成人院校268所,它们之间就是一个三六九等。然后高考大致会分流50%进大学,50%进大专。然后据我不完全统计,在本科院校中开设“环境工程”这一专业的就有372所,平均一个班35人,每年就要招上万人,实际肯定远不止这点人,我还没搜“环境科学”“市政”“给排水”“生态学”这些相关专业呢,更别提还有研究生招生了。你四年后一个双非普本毕业的怎么打?至少要读个研吧,可读研了就是七年后了,那就更没谱了。至于专科毕业的就更别说了,你们就应该自学个好就业,工资高的专业,还有专转本什么的。四年后5G就肯定早就遍地开花了,你直接面向5G的软硬件领域就业不好吗?5GAPP、AR、VR、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哪个都不比环保行业差。关键是环保行业也很累,出差加班是常态(环保行业主要分八种职业,管理咨询设计工程销售研发运营监测服务这八类,其中管理研发门槛高,要么是研究生起步要么要工作经验;设计工程销售很辛苦,特别是工程公司,长期驻工地,跟基建行业差不多;咨询运营监测服务不辛苦,但工资待遇就一般啦)。大家都是出来卖的,也得为自己卖个好价钱吧。
当然如果你真的喜欢,也很擅长,那没有什么人能阻止你,即使所有人劝退也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好好珍惜这份来自心底的力量,它会给你方向。有人称之为情怀,有人称之为梦想,有人称之为渴望,有人称之为热情,有人称之为信仰,有人称之为乐观,有人称之为迷之自信,它能给你继续生活的巨大力量。战胜死亡的年轻,不屈不挠的努力。
前辈说过,这个世界是被所有人一起推着往前的。我知道,我们想要做的事,有些会很难很难,可是我也知道,人生百年,吾道不孤,总会有人跟我们一起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