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以后,很少再进大学校园,偶尔进来,总觉得十分陌生,那种“我不属于这里,这里也不属于我”的感觉十分强烈。
上周二,我因为项目合作走进北大医学部的一间自习室,这里即将开始的课程“叙事医学”,我是下一周的讲者。不知是不是因为有了联结,这次没有了陌生感,看到一排排白色课桌和浅蓝色座板,只觉得无比熟悉。教室里已经有许多同学埋头自习,我轻手轻脚摇进来,小心翼翼地找到一个空位,努力让轮椅、拐杖不发出声音,恍惚间仿佛穿越回了山大岁月。
那次让我忍不住发了个朋友圈:“默默走进自习室,感觉毫无违和感……”兴奋的是,我忽然发现,自己还没那么老,穿着一件灰色外套,看着身旁的那些同学,没有人会怀疑我也是一个安静自习的校园青年。我还是那个懵懂稚嫩的骚年。
而今天,就要给同学们讲课啦。
不算活动分享的话,这是我头一次走进大学以“老师”的身份,要向同学们讲两个小时的课程。以前在学校的时候,也会偶尔憧憬这一天,那时只觉得自己没什么别的人生可能,无非一路读书求学,找一家大学安定下来,当个老师,没事儿就跟学生们吹吹牛胡扯一通。想不到踏上了另一条路,也就不再想还有今天的场景。
也好,我对当老师并不多么感兴趣,也不喜欢当众发言讲话,容易紧张。
现在的学生,和我当年又有不同。走进教室,许多人面前放着一台电脑,同样是不搭理你,比起闷头看书或写作业,这样似乎距离更远了一些呢。
再一次证明,我是一个极其有同理心的人。想当年做学生时,总是担心老师没人搭理比较尴尬,如今坐到了讲台上,又想给学生们一定自由,医学生不容易,有一堆儿活要干。
还好,还好。当我开始组织大家讨论的时候,虽然有个几分钟的沉默,接下来总有身先士卒的人,引起一波发言的浪潮。
我讲的内容是《“非虚构写作”的“采、写、传”》,如何采访、撰写一个动人的纪实人物故事以及开展传播。讲着讲着我就发现,整个会场里没有几双眼睛看你,确实会让人不大适应,打乱原先想好的节奏。
我顿时对大学的一些老师充满敬意,也很庆幸当初大多时候,我是和老师有眼神交流的那个。像我这种小菜鸟,真的很需要听众的回应,让我有动力继续讲下去,
于是,更深刻地体会到,同理心是多么重要,想真正的“同理”又是多么难。不在其位,你永远不知道那个位子上的真实状况、所承受的压力。只有你亲身体验过,才能真正了解其中的苦辣酸甜。
整体上,这两个小时还算成功。我要讲的内容全讲完了。从大家不时的应景笑声、不断有人提问来看,不管是全程直视我的同学,还是默默搞电脑回答问题还答得挺清楚的同学,至少和我都没有白费两个小时。
大学校园,终究,还是这么令人留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