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工作中,当我们追查质量问题的根源时,往往会听到工厂的负责人说,“我们这道工序是全检的”。对于这点来说,有些人就掉以轻心了;而往往事与愿违,全检的环节也更容易出问题。很多人问,全检了,咋还出问题呢?(此处该有奇奇怪怪的叹息声、唏嘘声)
劝你先冷静。所谓的“全检”,只是一个手段,或者时常变成了“摆设”;而作为工厂有效管控质量的管理方法,我们要的是结果。对,就是结果!质量管理和生产管理一样,都要以结果为导向,否则就是瞎耽误功夫了。
那现在再来看看,为啥“全检”是无效的。(1)缺失产品质量标准。没有标准,跟啥比对呢?标准太多怎么比对呢?这往往是两个常见的极端情况。有的时候客户的要求,没有明确表述,或未知(其实有时候买方未必专业),这就给后面生产操作带来很大不确定性。有的时候,工厂产品种类太多,也没法做质量标准。咋办?呵呵,没捷径,只能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产品种类太多,可以按照产品类别编制质量标准;经常遇到客户的要求不全面,没关系,先建立企业质量标准(中英文的,别忘了去技术质量监督局备案),客户有明确标准的,参考客户标准,没有明确表述的,参考企业标准(别忘了在合同条款中明确,才不吃亏)。企业标准按照不同的阶段,版本逐步演进和完善,这才是企业技术进步的基石和历久沉淀。也有的时候,supplier的业务部门没有很好的转换客户需求成为产品要求(可操作的技术质量参数),如果不是“技术销售型”的团队,那就应该考虑,在订单确定下来前,跨部门协作,完成这个工作。知道客户要什么,才好下手干;千万不要在错误的方向上,一日千里啊…最后,别忘了做好规范的记录和技术质量文件。弄混了信息,可不谁能救的了的(捂脸)
(2)缺少规范的检验流程。检验有那么复杂吗?还要个流程,还要个规范?有!负责责任的告诉你,检验是个“技术活”,检验岗位,是个技术工种,别拿豆包不当干粮。标准检验流程(也叫检验规范,或标准手法-台湾人的说法),SIP,是不可或缺的。你验5个GO/NG时候,是必须项。它有几个好处:不会的人,可以快速参考学习,上手操作;熟练掌握,也可以定期依照标准校核;轮岗的时候,可以有快速参考,减少出错几率,缩短学习曲线和成本;定期和客户交流,修正SIP,以获得公司Quality Inspection的检验效率和效果。基础工作,不得不做。
(3)质量检验员是“专业选手”吗? 哎…先让我叹口气。(此处静音3秒)有的时候,看到很多质量问题,追根溯源,发现是检验员的资质有问题。比如有些工厂的检验员,字都写不全,怎么填写检验记录呢?有些检验员年事已高,根本看不清字母印重影了;有些检验员不理解抽样计划和AQL标准,只是机械的执行…也许supplier真的没有很好的看待检验的这个工作。所以,supplier老板们都认为,检验员随便抓一个就能干,进入门槛很低。我只能用哀怨的眼神,打一个比喻:检验有时像说相声一样,看起来谁都能说,但是说的好的,有观众看的,真没几个。各位Supplier的负责人,希望你们能真正理解。否则,一出质量问题,就加检验员,而除了增加管理成本,啥问题也解决不了。因为你工资白付了,不合格的检验员,给你不靠谱的结果。这是您的错。选人要有标准,还有逻辑性,要前后一致。
(4)岗位设置合理吗?这也许是个搞笑的话题。为啥呢?有好多次,我看到工厂负责人拍着胸脯说,我们都是包装前100%检验的,没问题。而当考察包装好的产品时,问题多多。拍胸脯的人脸红了,把自己拍吐血也没用啊……5个W开始了:为什么检验效果不好啊?因为包装的员工没有认真检验,为什么没有认真检验啊?因为他们对质量标准和产品要求不太熟悉,为啥不太熟悉啊?因为他们是包装工;为啥是包装工?因为他们是按照包装计件来计算收入的;噢!除此之外,检验岗位、取样点的设置也很有讲究。风险高的,易出错的,影响大的地方多花时间和精力;但也要做到全面综合有效的动态管理(不理解的,去看FMEA吧,或者等我写FMEA章节了。利用the beauty of RPN)
(5)工作量合理吗?有的时候,检验员太多,人浮于事,但这种情况只见于大公司;更多的情况是全职检验员没有,或不够用。如果你有合格的检验员的前提下,可以用work breakdown,进行工作分析,看看工作量的大小,抽样数量,可以用派检验工单的形式来进行统计和分析工作量的大小。有时你会发现,如果不考虑(4)中的优先安排,这个工作量也许会巨多到无法承受。如果工作量太大,主管没有察觉,最后只能偷工减料的完成检验工作的量,而少了“质”的部分。所以,要定期评估工作量与订单量是否匹配。如果有些工作可以自动化,有条件的可以考虑部分工作自动化。
(6)检验的效果有监督吗?没有监督,就没有成效。好像是“之江新语”中的一句话(大概意思)。以上从(1)到(5)点,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督,对检验效果的定期与不定期检验,就没法发现以上的问题。简而言之,不去检验“检验”的工作,就不知道效果如何,更提不到如何达到客户满意。啥是有效的监督啊?首先管理者要亲力亲为,因为这不是一般性的事务工作,而是管理工作。其次,要有综合、全局和动态的评估检验工作是否有效。不但看一个工序,不单查一个岗位,不单拷一个人。说查体系有点大,但是确实要寻着流程脉络展开的。再次,如果,你们有管理者评审(年度的),可以考虑结合这个机会。但最佳做法是,年度评审是大审(不是大婶儿),可以再加两个小的评审,有针对性,有一定的深度,可以加入检验相关的侧重点。
(7)有“校准”活动吗?现在聊点轻松一点的,不用Supplier老板参与的活动,校准。说起来,好像你喜欢往量具上考虑,量具有年度校准,有了标准就好开始工作了。也许你又进入误区了。年度量具校验,是外部校验,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来校验,并颁发证书。但是谁也不能保证中间这量具在一年内不出问题,所以规范的做法是,企业内部还要有定期量具的校验,以确保量具始终保持有效的可用状态。当然,还没完(是不是心里顿时万马奔腾了?)。校准,是针对整个测量系统的,不仅仅是量具。毕竟使用量具的是人,操作是否规范,是否熟练都会影响测量结果。判断结论也是一样。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测量系统分析(MSA)这个工具了。这里不细说,看以后的文章吧。MSA工具中,有一个operator appraisal的分析,可以用来判断检验员(操作员)对检验工作(标准)的掌握程度和整体可靠性研究。多了不说,你得知道谁的检验总是偏松,谁喜欢从严,谁的判断结果波动太大,谁需要进一步培训等等。这个工具可以帮上忙,就算是对人的“校准”吧(不喜欢这个说法,暂且这么说吧)。
现在清楚了吧?!俗话说的“全检”不靠谱,而且检验是个技术活,不是谁都能干的!
所以,以后说到检验,要考虑其是否有效。作为supplier/producer risk, 要考虑全检是否有效再说出口;作为buyer risk, 要评估全检是否有效,才能采信这个说法。
此后,如若再提,请您考虑说,我们是“有效的100%全检工序(位)”。
厨子疯语:每次出差在车上或在忙完工作,会把多年前在宜家供应链的经历和学到的最佳做法,总结下来和大家分享。不求“打赏”。如果您觉得对您有帮助或有启发,请您点赞并帮忙分享。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