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界有一句话:你挣的每一分钱都是你认知范围内的。我想选择也一样:你的每一次选择也是你的认知决定的。认知能够回答为什么。比如头晕目眩,普通人的答案可能是累了睡一觉,形状异于常人可能是生病了看医生,也有可能是醉酒了醒醒酒巫则笃定惹鬼上身了烧香拜佛烧纸钱孝敬亡魂,选择不一而足。如果是专业的医生则通过六经八纲脏腑学说气血营卫等等一通辩证,一一排除最终确定为怪病当责饮-水饮做怪,处方苓桂术甘汤,拿药熬汤三饮而尽,药到病除。你看不同的认知应对措施也大相径庭。这还只是浅层次的知识上的认知差异,生活中还不乏观念上的差异。如果知识上的差异我们通过寻求专业人士的协助可以缩小歧义达成共识,那么观念上的(三观)就没那么容易和而不同了。历史上无论宗教信仰之争,还是党派路线之争,轻则势同水火,厉则你死我活。生活中虽不至于党同伐异,互不顺眼倒不少见。相互尊重只在君子之间。
无疑认知的深层次区隔在于观念。三观是解开选择谜团的关键钥匙。如果依照中国人传统观念道法术器的层次之分,观念无疑是道。道不同不相为谋,路线之争也就顺理成章了。
观念之争间有没有弥合二者的共识存在呢?我想还是有些普适价值基础的,这也为二者留下了求同存异的空间。
除了观念的直接碰撞,诸多价值的主次也是选择的重要依凭。比如中西方(中美)的价值差异在于:一个推崇个人主义,一个集体主义高于一切。孰是孰非实在难评高下。其实质是文化(其实就是文化塑造的观念)差异带来价值优先的不同。地域地缘差异明显尚可预见,同处一隅甚至同居一室观念也难异口同声。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眼界觉识决定了繁华世界的千差万别。佛语云:相由心生即世间诸相皆由心生。心里怎么想世界就是怎么样。鸟鸣花香,细水潺潺,云儿连连,这是心中无挂碍。若是万般不如意恐怕一切都面目可憎起来。这是何其智慧!这与教科书中唯心主义可是南辕北辙(插图是明目张胆,认知的偏狭则在暗处)。这是题外话了。
离开了观念及价值排序的审视,套用一个范式来诠释就落于浅疏,落于器的层面了。套用无不可,拿来主义也无不可,实用主义至上更无不可。根本在于是否能不作分辨一劳永逸?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明言未必适用亚细亚,领袖毛主席没有全盘照搬,中国化的结晶-毛泽东思想便是本土化的产物。党的初期照搬苏联经验也走过一段弯路,幸得主席拨乱反正,重新确定了中国本土特色的路线图。套用是取巧,是经验主义作祟是思想上的投机主义。
认知背后是观念,观念决定选择。选择是激进还是稳扎稳打?是功利主义还是自然主义?无可无不可。在我看来这些名词都是中性的。比如不在于是否功利而要看实现功利的手段和方法是否合乎价值合乎正义。手段的不正义,功利即不正义。方法合乎道义,功利即具道义。手段方法合乎道德,功利即道德。反之亦然。而手段方法的选择反过来又印证暗合了观念之差异和观念之重要性。什么之于功利,如何之于手段,为什么之于知识之于观念,尤其观念才是选择谜团背后的元驱力。
正所谓:正己先正己,功利何所惧。
至于道德,烂大街了,越是政治正确越是争先恐后,不提也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