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总是习惯性觉得自己不够好,就像我们总是会羡慕别人拥有的,而看到自己没有的,这其实就是一种内在的不自信。
我们为什么会有这种不自信?
这其实跟我们的成长过程有关,抛开原生家庭环境不说,我们在跟父母或者其他抚养我们的人相处过程中,其实一直在被教导要遵守一定的规则,比如不能尿湿裤子,否则就会被批评或者挨揍,不能考试成绩比隔壁邻居小孩差,否则就会丢父母的脸,不能放学之后在外面疯玩不回家,否则又是一顿责罚……这就是事实,无关父母是不是爱我们,这就是我们从小开始学习到的“规矩”。因为有“规矩”,所以我们会比较安全地长大,也因为有“规矩”,我们深藏在骨子里就是会有一种“我不够好,我要改得更好一点,才能被人喜欢和关爱”的想法,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这种想法其实会伴随着很多人一生。
也许有的人活着活着,就会开始觉醒,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能会发现有的人跟之前相比变化很大,好像变得非常“自私”,这也许是他已经开始决定为自己而活了。但有的人并不会意识到这样的问题,他们会觉得“认为自己不够好”是一种驱使自己上进的动力,他们会以此来要求自己变得更好,从而拥有成就感。其实,这两种活法无关对错,只是看你自己是否适应,或者换句话说,你是否觉得“拧巴”。
我有个朋友,非常喜欢看成长类、心理学类书籍,喜欢学习也很上进,人品不错还很善良,但是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缺点就是“易怒”。当他发现自己控制情绪的能力太差,以至于同事对他敬而远之,领导对他不重用,他也开始反思并且改变自己。当他觉得自己已经改变了很多,几乎改变了50%,但他发现周围的人对自己的刻板印象并没有任何改变,大家对他的改变视而不见,他的处境也没有任何变化。这时,他发现自己开始“拧巴”了,他认为自己已经尽力做到自己能做的最好的程度,但好像周围的人还是时不时劝他“你应该改改……”,他陷入了迷茫和自我怀疑,他不知道自己究竟还应该如何“改改”。
偶然的机会,我们一起吃饭,他跟我说了自己的苦恼。说实话,我挺理解和同情他,因为他其实就是受到骨子里的“不自信”的影响,深深觉得自己“不够好”,所以别人的“你应该改改……”才会对他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不仅让他开始改变自己的言行,还让他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够好,是不是真的还需要再改改。
其实,应对的方法很简单,只要在心里默念:别听他们的,我已经够好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这点也是客观存在的。拿情绪控制力来说,你可能已经铆足了100%的劲儿来控制了,但是在别人看来只是达到了50%的效果;本来就不愿意与人起冲突的人,只要拿出30%的劲儿来控制情绪,在别人看来就是100%的效果了。事实就是这样,有对比才会有人劝你“你应该改改……”。
关键是,你想要活成别人,还是活成自己?
这并不是叫你去肆意与人起冲突,而是说,你意识到自己情绪控制方面有问题,你问问自己,如果学习控制情绪的方法,你愿意吗?如果愿意,就通过深呼吸、看书练习、模仿周围情绪控制能力强的人、寻求咨询师帮助、看心理医生等多种方法去控制。再问问自己,如果不愿意学习情绪控制能力,你能够接受坏脾气带来的后果吗?如果可以,那你就好好承担,只要不是伤害自己和他人、不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真的问题不大,顶多就是自己难受,这就是后果。
人总要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自己怎么选,就怎么做。
送你一句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