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1026字)
【动因理论】:
人们做某件事的真正动因是:发自内心的地想去做。
这个理论包涵2种不同的因素:基础因素和动力因素。
其中动力因素是激发内驱力的关键。
【转述】:
做一件事的理由分为2种:外部刺激内部刺激,只有出自自己的意愿真心想去做一件事,而非来自外界压力时,才会向内找到动力之源。
【思考】:
1、关于加班。我本身并不抵触加班,是因为我是主动选择,公司并没有硬性条件要求我要加班,这种主动选择让我感受到自主感,让我更愿意去多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所以,在别人眼里觉得很难忍受的“加班”,在我这里是一种快乐。
2、关于工作。
基础因素:地位、薪水、安全保障、福利待遇、公司政策等。
动力因素:有挑战性、获得认可、责任感、个人成长、成就感、学到东西的感觉、成为团队主力成员、取得有意义的成果…
之前并没有区分得那么开,原来工资只是最基础的因素,提供不了长久的动力源。确实啊,工资只是我选择做不做一份工作的门槛,而真正能做多久、能否动力满满地工作远不是工资能够驱动的。
好在我也始终重视向内求,注重能否从中学到东西,不管是从上级领导身上,还是从自己做事的过程当中,这种持续不断的进步是能够长久驱动我的,能够让我保持对工作的热爱。
3、书籍关联。
《绝非天赋》中说: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内在目标(如个人成长、健康以及为社区做贡献)相关联而不是与外在目标(如金钱、迷人的外在形象)相关联时,他们的学习成果往往更佳。
《精进》中说:在兴趣这种内部动机的驱动下,人们完成同一任务的表现比在物质奖励的驱动下更好。
4、李笑来“意义赋予法”
做一件事情之前先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赋予一件事极其重要的意义,找到内在动力,便能更好地持续行动。
比如阅读:能够让我保持深度思考、与智者进行对话、能够在书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能够遇见更好的自己,所以愿意每天花时间去阅读,特别值得。
比如写作:能够让我用输出倒逼输入、保持更加深度的思考、让自己的思想变成文字/行动的产出、更加好地指导我的生活,所以愿意持续日更写作。
【行动】
1、做每件事之前,思考这件事最能驱动自己的3个内因,然后再做。
2、关于亲子阅读,孩子享受的是我陪伴他的过程,促进的是我们之间的亲子链接,这就是最大的动力,继续做下去。
3、关于运动,①提升精神状态,猫叔说:精力充沛,是大佬的标配。身体足够好,就已经比很多人强了。②能够让情绪更加稳定更好地应对负面情绪。③运动+学习,王炸模式,更好地健脑。④可以跟老公一起运动,太幸福,增进我们的感情。每周2次,持续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