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你的理想,不只是你的理想,而是整个家庭梦想。
朋友是IT人士,某世界五百强高级工程师一枚,校招进去,从刚开始的月薪8K到如今的年薪80W,算朋友圈里的励志人物了。有次聚会,夜办酒酣扯到初恋、青春、理想,他说,狗屁八十万,老子的理想是考公务员!
与其说是朋友的理想,还不如说是朋友的家族的理想。朋友生于西北某小村,家中四个孩子,上有三个姐姐,怀才不遇和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父亲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三个姐姐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嫁给和他父亲一样憨厚的农民,在最底层和生活握手言和。不,苦苦相争。
他的母亲出去给别人干零活,活干完了钱要不回来,寒冬腊月,他厚着脸皮去去找一个在本地当官的远房亲戚,钱要回来了。
他的姐夫,靠一辆三轮车贩卖水果养活一家三口,总被城管驱赶或罚款,隔壁摊位上卖水果的是交警大队的亲戚,就可以长期占据有利地位,城管见了也不管。
从小到大,他的父亲就告诉他,长大要当官,读书也是为了当官。
等他上高中后,知道了当官的渠道是考公务员,毕业那年,本打算考公务员,图书馆的座位都占好了,却得知二姐夫开拖拉机撞死人的事情,二姐夫逃逸后死者家属天天上门闹事,他心一横,加入校招大军,入了程序员的坑。毕业三年,有车有房,把父亲接到了城里看孙儿,偶尔接济下日子不好过的姐姐们,这样的生活,在我们看来,值得尊重和骄傲。但是他总心怀遗憾。
我一毕业就加入了考试的大军,结果头破血流,后找到一份饿不死的工作,混着时日。我的高中同学,父母的工作只要和"财政""教育"等有关的,都进入了相应的单位。他们每个月工资只有1800元,但又有什么关系呢?父母每个月的固定收入,足以让他们吃饱喝足。
在我毕业那一年,我的父母没有告诉我,你要考试,努力进体制,是我告诉他们,我要赶快找到工作,挣钱养家,潜意识里还带着点自命不凡,想着自己凤凰涅槃,飞黄腾达。现在想来,都是狗屁。
多年以后,翻到一个同学的朋友圈,看她写到,“谢谢爸爸开车送我到离家千里的地方参加考试,谢谢他在我毕业后让我赖在家里……”
说实话,很羡慕。我不抱怨我的父母,他们给我的已经足够多,他们的阶度,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但是,我所看到的体制内的人,是努力的、勤奋的、积极的。之所以具备良好的品质,才得以进到体制,而不是满身槽点,才能进入体制。
年薪80W的同学说,小时候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是圈里的几头猪和羊,到了每年交农业税的时候,就是父亲眉头紧皱的时候,穷,成了小时候挥之不去的噩梦,到现在,虽然年薪80W,但在早餐时还是去买包子稀饭,而不是牛奶咖啡,除了生活习惯,还是穷,太贵了,买不起。
朋友89后教师一枚,从小是家里的乖乖女,属于“别人家的孩子",现世安稳,就差个好对象。可惜相亲了无数次,总以失败告终,微信聊天,她发过来长长的文字,让人唏嘘。
她的父亲是一个带大男子主义的人。从小到大,她所看到的都是母亲在厨间忙碌,父亲坐等第一碗饭。他的父亲可以随意发脾气,吆三喝四,她的母亲,就要隐忍着一切。从小学到大学,她没有受过父亲一句表扬,父亲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女孩子,再有出息也是女孩子。这种不尊重和忽视,驱她前进也让她越来越自卑。
她做什么,都是比不上别人的。
去相亲,看见的都是相亲对象的优点,别人好像一眼就看穿了她的缺点。
和小区里一个妈妈聊天,她说给周末孩子报了三个班,全是学英语的。算上周内的英语课,一周有多半时间在学英语,她的孩子才三岁。而她自己,在当了三年全职妈妈后重拾了英语课本,只为给孩子一个好榜样也充实自己。
学英语要从娃娃抓起,她笑着说,继续风风火火地赶路。
她的孩子以后一定会成为擅长英语的人吧。
我们的人生,其实从出生那刻起就设限了。
我们明明知道这种受限像枷锁一样戴在身上,却摆脱不了。
没关系,好好努力,去做想成为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