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2009年开始从事儿童视觉艺术的教育工作,到现在陆续有了近10年的时间。在自己的工作室,和孩子们亲密打交道,也与很多父母进行交流。我发现父母对于孩子做一件事的态度,和孩子们的表现,有着很密切的相关性。
在看到孩子的画的时,由于我们很多父母未受过专业的艺术思维训练,不知道如何看一幅画,也不太了解如何就一幅画和孩子进行更深入的沟通。
所以常常父母只是扫了孩子的画一眼,脑海里迅速的和自己心目中经典画作、动漫形象进行比较,会简单的做出评价,画得像不像,构图好不好,颜色搭配合不合理。
其实这种方法是非常不妥的,很有可能挫伤了孩子对于绘画的兴趣,也加深了亲子隔阂。
我们可以参考K12美国视觉艺术教材Scott Foresman Art里提供的提问方式,学习一些说话的技巧,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
1、首先肯定孩子的努力——“哇!我看到你很努力、用心的完成了一幅画!”
2、表达出好奇和兴趣——“看起来很有意思哦,能给我分享一下你画了什么内容吗?”
3、观察,说出你看到的具体内容和细节(注意,不要凭主观判断,说具象的内容,比如说我看到你画了一棵树,也许那不是树呢?孩子具体画的什么,你要问他才知道。先说解构的细节。)——“我看了很多不同的线条,不同的形状,还有红色、蓝色的颜色,这么多的内容,你一定花了心思去组合这个画面!”
4、聆听孩子的感受,多发问,多听——“你画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啊?有什么感觉?”
5、表达自己的感受,尽量具体一些(家长需要多锻炼自己的词汇丰富程度,建议多阅读文学作品)——“在你的画里,我看到了……我有一种快乐和平静的感觉,好像春天的微风吹过,好舒服。”
6、聆听孩子的动机——“你为什么这么画啊?你是想表达什么呢?这个地方你为何这样画呢?是自己想出来的,还是看到书上或者别人这么画学会的?”
7、在具体细节上发现闪光点,肯定孩子的努力——“原来你是看到同学这样画眼睛,你也学这样画啊,你的学习能力真强啊!”“你看到了街上有一个很漂亮的商标,模仿了下来,真厉害呀,你平时原来这么留心观察!”
8、孩子不想画的时候,不要强迫他。如果孩子有时说自己不想画画,先问他为什么原因,使用非暴力沟通的4步法,观察-感受-需求-请求。观察,说出具体的事实,“妈妈看你好像不太想画画,你看起来有点疲惫,而且没有什么兴趣。”感受,表达你的感受如何,“妈妈看到你不太有劲,觉得有点担心呢,你有不开心的事吗?”需求,“坚持做一件事需要很大的热情和动力,我们之前画了好多的画,我觉得有特别多的收获,而且和你在一起的时间特别开心。”请求,“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和我一起来画画。”
如果通过沟通,孩子的确不太想画,就暂时不画,留心观察,是什么原因让他失去了动力。不用心急,可以等到她感兴趣的时候,再做这件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