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深处上亿人口的地球上,一个动作,一丝微笑,一点点徘徊不定,都会影响他人乃至产生更大影响。在社交活动中,我们的心智和行为会不停地被塑造,来自他人的影响确确实实地存在于我们的多数决策中,只是你可能还没发现。
“夫妻相”、标新立异……这就是社会影响的作用。
我们平时说的从众效应、“夫妻相”、趋同效应……都是其直接的表现。
从众效应,顾明思议,就是别人做什么就跟着做什么,有点类似趋同效应~“有样学样”。有这样一个典型的实验,引申出了从众的另一面。
“夫妻相”、标新立异……在一个实验中,科学家为两组绿猴分别提供了一盘粉色玉米和一盘蓝色玉米。
其中一组猴子得到的粉色玉米是用气味难闻的苦涩液体浸泡过的,而另一组猴子得到的玉米刚好相反——它们的蓝色玉米味道糟糕,而粉色玉米味道正常。
一段时间后,两组猴子都学会了避开味道糟糕的玉米,呈现出一组猴子不吃粉色玉米,一组猴子不吃蓝色玉米的习俗差异。
然后研究人员将两种颜色的玉米都撤走,直到几个月后再次提供。此时两组猴子得到的玉米,无论是粉色的还是蓝色的,味道均为正常。那么,新生的猴宝宝会怎么选择玉米呢?
答案是:它们会模仿母亲与同一个猴群中其他猴子的做法,大家不吃蓝色玉米的,它们也不会吃。
值得注意的是另一种强烈的从众现象:研究过程中,恰好有一些年长的猴子更换了猴群,它们有的从不吃粉色玉米改成了不吃蓝色玉米,而有的则相反——它们接受了新猴群的习俗,改变了自己喜欢的食物颜色。
猴子选颜色时,有些为了省点精力去思考如何选择,就跟着大众选,这就让它们“能不动脑就不动脑”。此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社会压力。
说完了从众,来看看“夫妻相”。
当我们说某个男的和某个女的特别般配,一是直接看长相,感觉两个人“长得像”,二是看性格、爱好……,这里“长得像”,就是有“夫妻相”,为什么我们会判定为有“夫妻相”呢?
在《传染》一书中,作者道出了两个原因:受“纯粹接触效应”影响以及表情特别容易影响,你笑他也笑,就会给人特别像的感觉。
“夫妻相”、标新立异……是不是感觉有些神秘?嘻嘻!
从众效应、“夫妻相”的原因,在最后,我们来看标新立异!
先来看看一个例子:
你会在介绍自己的时候说自己是“人类”吗?
当你介绍自己是“人类”时,无法将你从几十亿人中区分出来,这个介绍所提供的信息非常有限。
而当你说自己是“教授”时,则会令大家联想到说自己是教授的人的一些共同点,例如爱看书、爱思考、待在室内的时间有点长等等。
而如果每个人都是教授的话,那么“教授”这个词的分类意义也就逐渐消亡了。因此我们选择与他人不同的选项,都具有区别我们与他人的意义。
在介绍自己时,除了姓名、性别、年龄等基础信息,我们经常会说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以补充提供一些我们希望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信息。这便是标新立异的动机――完善自我身份信息!
以上谈到的内容,均是《传染》一书涉及到的内容,从另一个视角来解读生活中的事情。
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所启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