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初体验》 马丁.霍利斯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6-16
第一章 求知欲、悖论和视界
人生就是选择,选择大于努力。我们每天都能看见这一类文章。实际上,我们每天也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小到中饭吃什么,见到心仪的女孩热情点还是酷一些,下班坐地铁还是公车。大到程序调试要不要加探针,过年去自己家还是女朋友家,今天投标报价600万还是800万。问题和选择构成了我们的每一天,组成了我们开心、苦恼、压力、幸福的一天。但是,详细推敲,背后的逻辑是值得思考的。
封闭性问题
人面临最多的是封闭性问题。诸如:
周末看电影《八佰》还是《金刚川》?
晚上下班陪儿子上辅导班还是打球?
中午带饭还是吃食堂?
上课内容枯燥,翻翻手机还是认真听讲?
今天打篮球穿红色还是黑色的鞋子?
有些问题需要情商而非智商,女朋友问:我和X美丽谁更漂亮。
封闭性问题中的极端情况是已知答案的问题。
儿子问:爸爸,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什么?
诺曼底登陆的日期是什么?
老板问,信用贷款工商银行还是中国银行的贷款利率低。
客户问,你们图像压缩解压缩时延是多少?
这些问题是从知识储备中提取出来的,没有神秘之处,比得仅仅是脑容量和查询速度。
工作中如果封闭性问题比较多,常常处于初级职业岗位。
老板问:这张承兑汇票什么时候到期。
处长问:静安区今年“百年党史”学习的优秀单位有那些家。
项目经理:这次升级需要多少资源,有哪些风险?
有些问题看起来有点难,比如13492803 x 32450779等于多少?如果上过小学,或者有一只计算器,就能轻易算出来答案:13492803*32450779=4.37851968244e+14,好大一个数字。
有些问题可能看起来隐晦,比如,如果10万元股票每天涨7%,一个月能赚多少钱?100000 x 1.07^22=443040.17,有个计算器也能办到。在我们已经掌握技术的情况下,这些技术所使用的问题几乎是封闭的。
封闭性是我们问题所存在的环境有着确定性边界和客观的检验标准,问题是独立于我们思想的。我们只需要用大脑原始的部分就能回答这些问题。此外,回答这些问题通常需要更少的情感,很少挑战人的自我感。
开放性问题:
封闭性问题不管有多难和多重要,他们的答案只不过增加我们的信息。而开放性问题则对那些我们据以判断应当相信什么的规则提出挑战。
工作中,问下属:
现有的产品相比竞争对手,怎样实现指数级的性能差距。
问合伙人:公司的盈利模式在新的产业环境下如何变革。
生活中,问自己:
我不想过和父亲一样朝九晚五的生活,我想做我喜欢的变化的事情。
我希望自己的孩子变成什么样的人呢?像隔壁老王还是楼下老袁?
在中世纪,如果我们问人是不是世界唯一的智慧生物,答案是肯定的。按照当时的世界观,人是宇宙中唯一被赋予自由意志和可朽的灵魂的生命。而地球是天空的中心。太阳、行星和恒星都围绕着地球永恒旋转。在这个框架下,人当然是唯一的智慧生物。但这一基督教的基本框架是脆弱的,它承受着宗教和科学的双重不断增长的压力。从托勒密的日心说,哥白尼、牛顿、达尔文、笛卡尔等等,从各个专业领域突破原有的思维框架,继而扩大、整固、链接,构成了整个全新的世界观。而新的世界观被黎曼空间、量子力学、基因科学撬开了边界,新框架又一天一天建立。
有的问题需要一个庞大、动态、辩证的框架。
新任管理者最重要的技能和素质是什么?
新冠疫情对半导体供应链产生什么影响?
狗狗币的涨速是不是太夸张了?
高级思维的框架庞大、复杂、包容性强、能自我颠覆。高级思维者的心理更宽容,能接受新思想、新观点、新态度,不会因为自己的知识盲区和他人的态度否定自己。
大大的名言“不忘初心”,也是打破思维框架的好问题。
职业经理人,陷于流程和协调,客户和服务,忘了市场的真正需求。
科研工作者,沉浮于文山会海,论文和引用,忘了科研的初衷。
婚后,朝九晚五,加班出差,隔绝了相互关心,亲情温暖。
孩子教育,被虎妈震慑,被“鸡娃”所吸引,不辅导作业母慈子孝,一检查鸡飞狗跳。
多问开放式的问题,打破僵化的工作,一成不变的生活,眼界的藩篱,思想的桎梏。人就不断进步,生活才有新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