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的,就连不甚了解的中老年群众都认为在镇上开建新能源充电桩是不切实际,那么立项方、建设方就更不会不了解这些以及更多更深的因素。那是什么原因使得立项方在一个小镇上马一个充电桩项目呢?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充电桩所在的市场环境。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本镇公民,对于本镇的大体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某镇,广东省最落后的也是唯一一个六线地市下属最落后的县所属的一个普通镇,总人口不足五万(百度百科数据),属丘陵地带,以种植为主,无工业基础,更没外来人口,年轻人外流比较严重…总体而言就是经济实力不强。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发展,使得很多偏远山村的人员集中在镇上居住生活,使得镇区范围不断扩大,带动了一些诸如零售等服务行业的发展,同时也繁荣了房地产市场。
扯得有点远了,回到原题上。本镇人员流失虽然在近些年有所改善,并加上偏远农村人员的补充,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了镇区的活力。但却因为留守的大多是中老年人以及妇幼青少年,中坚的中青年阶层外流,依然不能改变消费力不强的现象。所以镇上本时所见汽车不多,大多以摩托车为主要交通工具,所谓新能源汽车即使推行多年也难觅踪影。本人身边人员都曾经私下就新能源汽车发表过看法,都认为现在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不够成熟,在便捷性与性价比等比不上传统燃油汽车,在不限牌或不是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根本不会在短期内选择购买新能源汽车。
试问,这种情况下建设充电桩的意义何在?难道立项建设方不了解市场环境等情况?这根本就是说不过去的。据私下咨询一些市场人员,都只说了一句:年底了,很多部门剩余的钱现在不花,过了年就得上交,不属于自己了。所以,一些不切实际,不符当下的项目都纷纷在年底上马了,哪年不如此呢?
对啊,这些不切实际、不实用的或一刀切的政策项目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比如说每个农村都有的"某村候车亭",就是统一规划、统一标准,但很多都是建设在村里的村道旁,平时就连行人以及摩托车都不大会经过,更别说那在很多镇上不存在的"公共汽车"了,请问建设农村候车亭的意义何在?诸如此类的项目设施还有很多,我们看不到实用价值,所看到的就是建设后被人批评、遗忘,荒废在某处。唯一的作用就是占用土地资源,浪费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