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
是亲民还是新民?
“亲民”——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顺着百姓的心而用心,不仅关怀他们的身体,更关怀他们的心理。不违背他们的意志,使他们有一定的独立精神。
“新民”——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教化、启蒙、改造民众。统一思想,不必在乎别人的意志和感受,强行使他们进入自己设置的轨道,使人的独立意志和独立精神彻底丧失。
以人情推之,该如何对待自己、家人、他人呢?
每个人的天性都喜爱自由,这是良知的基本认识,违背这个,就不是真正的致良知。人只要致良知,所行所为便皆符合天理,不须外求,不需要外在的设计。
一切好的制度,都应该建立在良知基础上。
“亲民”和“新民”,应该合而为一,才是治理自己之道。让自己得到新知识,开拓新思路,又要“民之所好好之”的亲民。
对待家人、他人也如此。
学习、吸收别人的新知识,新思想也应对自己“新民”和“亲民”。
不要成为他人思想上的奴隶,统一行动中的巨人。
人需要最重要的两种能力:选择与判断。
2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学习要每天增加,日日不断之功,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却又要不断过滤,损。
每天听到的话,读到的文章,学到的知识,咋一看好像又学到了新东西,越多越好,但那些是自己应该过滤后吃下去的,那些又是需要损掉的?
学习和吃东西一样。总要知道那些东西是自己应该吃,对身体无害的。如果明知道身体不适合吃冷的食物,还要贪图冷饮的享受,这就不是在“损”,而是在增加不应该增加的东西。
学习也要知道,那些知识是自己需要,又对自己无害的。
听得太多,学得太多,又不知道损,并不是什么好事。
不断学,又要不断损,还要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只有学习了,才知道那些需要损。
人需要最重要的两种能力:选择与判断。
3
一个人总是对别人说:“你们要相信我,我是绝对不会出错的,不会做对不起你们的事,……”。
每天都在这样说,而实际上我却发现他在说的时候,就出错了三次。
他之所以要在做之前,做的时候不断强调自己不会出错,让别人相信他,其实是怕别人不相信他。因为他也不相信别人。
信任不是说出来的,要让别人信任你,根本不需要自我强调,而是用行为去向别人证明。别人对你的信任不是自己强加上去的,而是别人主动给你的。
总对别人强调:“我一定会做得很好,你要放心。”
不断在事前、事中强调,不断保证,但他恰恰做不好。
因为太过自信,骄兵必败,不了解事情的难易,想得太容易,面对突发情况,往往措手不及。
真正做得好的人,就像植物开花,无声无息,做出来后才让人佩服。因为用心把事情做好,是本能,是应该的,何必需要强调。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大的力量总是无声的。就如大海总是沉静无声,只有那些小浪花,随便一颗石头扔进去,一点风,就惊起浪花朵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