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传统佳节——元宵节了,今夜,是元宵节前夜。
倏忽之间,年就过完了,仿佛大年三十晚上的鞭炮声还响彻脑海,而烟花升空那一瞬所绽放的美丽,已然成为记忆深处抹不去的图景,2024年的新年,如春之仙子,披着一袭华丽的外衣,乘着料峭的春风,踏着春天的步伐,在人们的叹息声中,轻巧地远去了。只把一个俏丽而难忘的背影留给人间,无论是谁,回想起刚刚过去的春节,心底都有满满的回忆,情感上是缱绻不舍的。
当新年终是走向结尾,越过漫长的初一到十五,当元宵节清晰地来临,人们也终于明了一个道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是时候结束,该开启新的一年了。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过年是一种仪式,是在人际关系薄弱的今天,对传统的重拾,对亲情的修复。大年三十,不管离家多远,在外的游子都会想方设法地赶回家,祭祖,吃年夜饭,与家人团聚。西方人多少不理解这种行为,他们称我们的新年为“全民大迁徙”。是啊,在人口大国,就算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要回家,也足以构成为一场“迁徙”,天气寒冷,距离遥远,交通拥堵,时间紧迫,这样的迁徙非内心对回家的强烈期盼或将难以成行。也有人戏谑,我们用三百六十天的辛劳,换来五天的团聚,值了!
回家过年,是一种信念,亦或是执念。拼搏在外的每一个人,只要想想回到家绕父母膝下,与家人团聚的场面,便会咬牙咽下所有生活的苦,承受所有的压力,就算负重前行,又有什么了不起?过年回家,成为心底的支撑,成为不可磨灭的信念;直到脚踏故乡土地的那一刻,内心才会放松,才会踏实,才敢释放自己的委屈,趴在父母亲人的肩头,欲语泪先流。
如此说来,过年,过的是节日,过的是氛围,过的更是心情。在家人围坐灯火可亲的氛围中,我们拾起久违的亲情,如同手捧一杯甜美的琼浆玉露,珍惜,细嗅,闻其馨香,却舍不得一饮而尽。父母的面容,家人的笑声,伴着熟悉的饭菜香,铭刻进心里,留给永恒地回忆。
常久的别离是为了过年时的相聚,而短暂的相聚,又成为下一个别离的开始。人生就是这样,一个轮回接着一个轮回,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不必追问为什么,因为这就是生活。
人们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新年,本就是新的一年的开端,要把这一年的计划都安排好。而元宵节,为新年的狂欢画上了一个醒目的句号,用新的仪式感告诉我们:元宵节的鞭炮声响过,香糯的元宵吃过,不能再沉迷于安乐享受,短暂的修整过后,该开启新的征程了。
于是元宵节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于我,已是新年狂欢的结尾曲,繁华落去后的无可奈何,甚至有一丝高潮过后的落寞,大幕落下的悲凉。
用什么抚慰内心的悲凉?又拿什么拯救落寞的灵魂?
惟有回忆。那些关于春节关于团聚的记忆,已经成为亲切的话题,中间隔着半个月的距离,我们才更能看清,团聚的可贵,亲情的无价。在一次次的回忆中,我们的内心变得柔软、坚韧,更有力量和信心,应对未来那些难以预知的人和事;而既然未知,又何不珍惜当下?
……
也许人生太多的谜题,就在我们手捧一碗热气腾腾的元宵,在我们细细地咀嚼之中,品出不一样的滋味,品出不一样的意义。今年的元宵节和去年的元宵节,有什么不同?从本质上讲,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时间的长河,只是如流水般逝去,不舍昼夜,不同的是我们的心,喜悦或者悲伤,成功或者失意,铭记或者遗忘,都会在时间的长河里慢慢洗涤,慢慢褪色,最终慢慢平复。或者我们又老去了一岁?看霜染两鬓,镜子里的容颜憔悴,不,我们只是踉踉跄跄地淌过岁月的河流,一不小心染白了发,青丝白发,都是岁月刻画的痕迹。
小小的元宵,包裹了太多的喜怒哀乐,包裹了正月里的悲欢离合,滚烫的元宵,在口腔里氤氲出故乡的味道,和母亲的气息。吞下一碗元宵,所有的情绪都有了慰藉和依靠,所有的日子都有了沉淀的依据。甜蜜虽不是生活的主旋律,却也是平淡中的佐料,让我们面对生活,内心宁静而且从容。
想起欧阳修的一首词: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试问,去年元夜时,和你共约黄昏共赏花灯的那个人,今年,是否还在你身旁?
而去年点燃的那盏灯,今年,是否灯火依旧?
元宵夜,元宵节,包含着人间另一种意义上的团圆。原来最好的爱,从来不在远方,而是一直都在我们身边。璀璨的烟花落尽,满怀春天的希冀,让我们相约来年,明年再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