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963030/5e339d71f7d35bfa.jpeg)
你能确定你不喜欢的就真的是不喜欢的?是不是有点儿绕,那我再换一个表述方式。
有时候,我们不喜欢一件事情,一个科目,一个课程,甚至是一个人,或许并不是不喜欢它们本身,而是另有原因。
举个例子,或许会更清楚些。
昨天孩子说“妈妈,我不喜欢编程课!”撅起的小嘴可以挂一个油壶了。可我知道,现在可不是说教的时候,而且我可以初步确定她并不是不喜欢这个课程。
因为每次编程课上她都非常开心,并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对老师也是表示非常喜欢。
为什么会说出这么有情绪的话呢?极有可能是因为今天有编程课,而让她不能继续在动物园玩儿了,必须赶在上课之前到家。
“不喜欢编程课?你确定说的是真的,而不是因为其它原因?”
“还得赶紧回家上课,都没玩儿尽兴。”
瞧,情绪的根源在这里。并不是不喜欢编程课。可是,如果不认真分析情绪根源,很有可能会产生误会,然后生气,说教,这样必然会激化家长和孩子之间矛盾,孩子一急更表述不清这隐晦的情绪因果逻辑。
于是搞得很不愉快,接下来的课堂效率也会大打折扣。或许,慢慢地孩子真的就不喜欢这门课了。
所以,正确归因情绪非常重要。
昨天帮孩子梳理了不愉快情绪的根源,找到了不喜欢的原因。并不是不喜欢这个课程,而是因为这个课程让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玩儿,这个因归到了那个果上。
有时候情绪的变化原因很隐晦,原因也很复杂。所以,明白情绪起伏的真正原因,才能更好地疏导情绪,做出正确的改进措施。
对一个课程如此,对一个人也是如此,喜欢或者讨厌很有可能是复合的原因,所以认清自己的情绪缘由。
有时候我们会不满意自己,同样可以分析,哪个地方不能接纳自己,不能接纳自己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这样才能慢慢改变现状,成为更好的自己。
家庭成员之间亦是如此,尤其是孩子,很可能因为他无法表述清楚自己的想法,甚至自己都不知道如何表述,不能分清事情因果。这更需要我们好好沟通,找出情绪的来源,解决问题。
愿我们都可以和睦相处,快乐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