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公司与地方政府签订了万亩油沙豆种植工程协议,这是一项多方共赢的大好事。
根据协议,从春播开始,由我公司有偿提供良种,作物成熟后再由我公司根据市价回收。
根据每亩需要下播30市斤种子测算,万亩种植至少需要提供30万斤良种,时间紧任务重,紧锣密鼓,马不停蹄,尤其近期进入盛夏,冒着40℃的高温,经常起早贪黑,饭不按点,经常加班到夜间十一二点。历经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到今天才算告一段落。
持续不断的下乡,每天穿梭于纵横交错的乡村之间,出入各个村庄,主要跟各村委会对接,让我对当地新时代的农村,农民,农业,村干部都留下深刻印象。
一,环境有所改善,问题依然突出
这里是广阔无垠的华北平原南端,万里平畴,当地产业结构以农业种植为主,依托广袤肥沃的土地,盛产小麦,小麦收割后马上夏播秋季农作物。
乡村公路大部分是水泥路,虽然不是很宽,正常两辆车通过富富有余。星罗棋布的村庄规划整齐划一,街道平整干净,绿植,路灯,白色的墙面,村民活动广场,统一的垃圾桶,是基本标配。
村民的住房条件一般,家家户户都是平房,从街道横跨的管道可以看出,天然气已经普及,起码做饭,热水,取暖有了保障。
由于当地产业结构单一,工业基础薄弱,零星可见粮食收购点,养殖场,除此之外,几乎看不到其它产业,就这,还是种植业的衍生品。
因为居住分散,商业也不繁华。
垃圾处理与管理依然是最大弊端,由此滋生出的苍蝇成群结队,车门必须随手关闭,慢半拍就钻进车里。
天黑后总能闻到恶臭,源头应该就是养殖场排污。
二,民风淳朴,百姓善良,技能单一
装卸车总离不开当地村民,在跟他们打交道的过程中,给人的总体印象淳朴厚道,也容易交流沟通。
接触的中老年居多,也许世世代代守着这片土地,大部分人只会种地,出苦力,技能太单一。
要想摆脱贫困,任重而道远。
三,干部作风硬,身先士卒,却也有苦衷
每次下乡送种子,首先要跟村干部对接业务,因为涉及到全乡镇一盘棋,各村委会都能积极主动配合,又因为油沙豆对大家而言是新生事物,大多数人闻所未闻。充满希望,又多多少少存在疑虑,都很正常。
大部分村庄缺乏壮劳力,这是第一印象,单靠从土里刨食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生活需求,需要花销的地方很多,各村壮劳力都出去打工,家里剩下的就是老弱病残幼,壮劳力也只是农忙时回乡种地收割,有了机械化作业,有些都不需要太多人力。
从这次送种子下乡就很明显,有些村里派出七八十岁的老人,还有妇女,有的村干部亲自驾驶三轮农用车,亲自爬上货车卸货,领导干部身先士卒,看上去就是个普通的老百姓,基层的领导干部关键时候还是能顶上去的,当然,他们也有难言之隐,缺少壮劳力,农村工作不好做,但集体的活总得有人干。某村年富力强的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带着两个七十岁老人领种子,两个老人抬一袋种子都很吃力,作为晚辈的年轻干部只能尽量多干点,这确实是个问题。
农村土地流转承包后,大大解放了一批生产力,摆脱了土地的束缚,可以放手去打工,去经商,为家庭,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村集体的工作如何协调,这是很多农村基层组织面临的新课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