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我正端坐在上海一家小旅馆的床上,室友小鼾正畅,窗帘外燕语莺生环绕。我是书到用时方狠少! 憋了一星期,决定在这个出差的早晨,一定要早起。这一篇,我们来聊聊历史。
当你闭目冥想脚下的这片土地,他可能是古时候某次会战的战场,左右冲突,喊杀不断; 也可能是如清明上河般富饶热闹的街市; 还可能就是一片少有人打理的土地,荒芜的高山。历史的车轮,走过夏 商 周 春秋 战国 秦....元 明 清,和平-战争-和平交替,说波动是一切事物的属性,那这种交替波动在朝着什么样的平衡在进行?
我看,有两点:
第一,在外部,以中原和草原政权为交替的波动。
你会发现,古代中国难免不了被草原民族征服的命运。南北朝中的南朝,隋,唐,元,清,其中全部或部分流淌的都有胡人的血脉。根源在哪里? 草原能打,但这种统治的首领要求,一定是所有人中最能打的,一旦可汗一代人都逝去,接下来的一代内部难免互相争权,分崩离析。中原有钱,能够养的起一帮官僚,只要你是皇帝的后代,有前皇帝的诏书,哪怕是个小孩儿,也能名正言顺,指挥官僚,统治天下。
但在中原王朝的后期,皇帝的个人能力下降,及官僚系统的腐败加上天灾四起,难抵草原骑兵一路南下。统治在草原和中原之间不断交替。最终只有生长在长城附近的草原民族,本身具有草原的轻骑善战,又懂得中原的治理智慧,建立官僚系统,所以最终清朝懂得这种二元的治理智慧,能够长久地统一中国。
第二,内部皇帝的个人权力和官僚系统的平衡。
汉武帝苦打匈奴四十多年,国库空虚,不得不向平民加税,税加的多了,平民不得不从自己的土地上逃离,加入到一些地方豪族的地盘,以实现保护,豪族越来越大,再加上文字知识的传播成本高,平民根本读不起书,官僚只有是各个贵族的事儿,皇帝非常无奈,总不能奈他们何。
到宋朝活字印刷术出现,书本成本下降,平民终于读得起书,但是这时候出现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思想。皇帝说要杀一个犯错的官僚,杀一儆百,宰相说刑不上大夫,副宰相随声符合,皇帝依然没办法。
到明朝的时候,皇帝看到了这一点,而且经过元朝,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思想缓解,皇帝想我不能被官僚绑架,就发展一些完全没有根基,又完全依附于自己的群体,太监,来替自己说话。有些太监随意妄为,致使朝纲日坏。
到了清朝,皇帝终于不用培养太监,因为自带的八旗子弟,就是自家人,这些人掺在官僚中,可以替自己说话。
历史在这两种平衡中滚滚驶来,希望对你有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