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了九月初的一波降温之后,近日的重庆的又热了起来,也恰逢此时,我掰着手指头数着夏天的时日。自打2月份从老家过完年回到重庆后,我一直就是一副过冬的架势,暖风,电热毯,羽绒服,秋裤……然而,也仅仅是转瞬之间,2月底的重庆就迫使我换上了短袖,衬衫……
不出我所料的话,今年国庆期间的天气会像往年一样,先是一片晴好,而后是急转直下。所以,这几天重庆难得的好天气似乎是一种先兆——已经热了八个月了,时间也差不多了,我湿冷的本性终究还是要回归的。
时间往往在过后才显得飞快,过往的30天,就如同整个2022年的前九个月一样,悄无声息的流逝着。不过于我的内心而言,却是庆幸的,庆幸我与时间的关系越发融洽,看似我的每一天,每一周,每一个月都一样,可实则又千差万别。
时间,你只管自顾自的走,我也伴着你走,就如同一个机器人一般的生活,备课,阅读,写作,招生,讲课,健身……每天如是。
九月读了八本书,多数以小说为主。
路遥的《早晨从中午开始》,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王朔的《我是你爸爸》、《动物凶猛》 ,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华杉的《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丹尼尔·克罗斯比的《行为投资者》,以及李忠秋的《结构化写作》。
如果让我给书籍分类的话,我会简单粗暴的把它们分为两类——感性一类,例如小说、散文等,理性一类,例如心理学、经济学等。
感性的文章给予我的是情绪的平复,此外会激发我回忆过往或是憧憬未来;理性的文章给予我的是知觉的顿悟,因为它们的逻辑与论证在令我印象深刻的同时,启发我更多的思考。如果,仅以于我有用与否去衡量的话,我觉得二者都不可或缺。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跟随小说家的脚步进入他编织的故事,踩在厚厚的积雪上,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坐在90年代的传统客厅里的木排沙发上,看着父子二人的嬉戏与争吵,一股股旧箱子混合着旧书的霉味,好像让我回到了一间年久未用的储物室,橘黄的阳光打到书桌上,一只白色的猫咪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伴我进入了梦乡。
当我醒来后,又折服于《行为投资者》对人们各种行为的分析中。这本看似讲投资的书籍,实则讲述了大量的心理学研究成果——我们都是一群过度自信的人,我们都有损失厌恶的倾向,但凡是有故事,科学数据往往会被你我抛之于脑后……此外,其背后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案例论据,不仅成了我的写作素材,而且也让我陷入久久的沉思中。
九月继续着每日至少千字的写作输出。
我好像逐渐明白,为什么当初和菜头老师会说,“写作常常是从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写起。”
说是一种风格,一种形式,方法,格式等等,我觉得都可以,我尝试以一个生活中的场景作为开头,然后引出我要传递的核心感知,谈谈我的看法后,最终再次以具体的事情做个结尾。
有段时间,我迷上了上述写作方式,具象会让读者感觉真实,而抽象则能让读者读出我的内心。不过,我不想就此陷入一个固定模式中,所以,我不断地尝试,即便有的时候有些前言不搭后语,我也常常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搁置了两个月的跑步,又重新捡起。
如果要说,哪件事对我的生活影响最大,那肯定非跑步莫属了。原本焦虑的我,萎靡不振的我,鸡毛烂事堵在心口的我,仅凭半小时的奔跑,便能让它们烟消云散。此外,精神好,睡得香,体力足,也自然不需多说。
我的工作在九月进入一个小淡季。
日常的工作就如同重庆的天气一样,逐渐降温,由此,对于赚钱的焦虑也会时常泛滥,可是,笑来老师说过,“适当的焦虑,是件好事,实在不行,你就把它当做一种危机感,有危机感,你才不会躺平,才更有动力努力工作。”
所以,每当有学生咨询考研的时候,我反复提醒我自己,耐心很重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更重要,考虑他真正的需求最重要。
当然,在自我工作内容的宣传、建设中,的确还有很多不足,这是导致九月工作开展不太顺畅的主要原因。
2022年九月,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我都没有在重庆,或是在老家,或是在好友家,可即便如此,我依然像个机器人一样的生活,每天把该完成的任务完成。此外,若是提前把一天的任务完成了呢?不要紧,做完了,并不等于做好了,我会把继续挖空心思去打磨它们,直至手机上的时间显示00:00,哦,新的一天,新的一个月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