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个问题:
“我是谁”
“从哪儿来”
“到哪儿去”
对这个问题,唐僧回答得最好,“贫僧玄奘,自东土大唐而来,欲前往西天拜佛求取真经。”
你是否会有这样的感觉:明明已经下定决心要减肥,看到美食又会管不住自己的嘴;明明知道晚睡是个不好的习惯,可是你还是拿着手机刷微信、微博到深夜;明明知道需要看书学习,但却是“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我们期待着能够理性地支配着自己的生活,可是我们却无法掌控自己的行为;我们对自己的现状很不满意,可是却无法抵挡非理性的诱惑;我们甚至都不清楚我是谁,我究竟要什么,什么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我们往往有一种错觉,以为自己是自己的主人,可以把人生安排得井井有条;可现实却残酷得多,真相是我们拖拉、抱怨、放纵、迷茫、自我怀疑,一直按照别人的期待行事,从来都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是不是人性本来如此,每个人都无法掌控自己的行为?
美国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贝南·塔布里兹、迈克尔·特雷尔教授通过自己的人生体验和个案研究发现,只有从内到外弄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适合做什么,才能建立起新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进而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我们可以借助《掌控》一书中提出的“KNOW-BE-LEAD”框架,来深入思考自己的人生,规划好自己的时间和生活,进而掌控自己的命运。
来吧,我们开始“掌控”。
一 了解我:我是谁?
我主宰着自己的命运,我掌控着自己的灵魂。
这个问题,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来看看我的:
我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内向、自卑的人。上学的时候,成绩不好;工作以后,郁郁寡欢。曾经,我甚至怀疑我得了抑郁症。从学生时代起,就不止一次的想过轻生,受制于没有勇气,还有拖延,就一直没实现。所以,我是一个失败者,这是我给自己的定位。
《掌控》一书说到:我是谁?这真是个大难题,它令人既好奇又害怕。说它令人好奇,是因为它的答案会给人启迪,发人深省。但从另一方面讲,对于我们中的很多人而言,探讨这个问题有如打开潘多拉盒子,我们对将要看到的东西充满了恐惧。也许我们最终找到的是一个空心汤团,根本无法反映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或真实情感。
01 我不是谁
在我的故事中,我把自己定位成“失败者”,是因为我的成长经历给了我最直观的感受。
我们的故事往往只记录了那些对我们产生深刻影响的事件。“过去的经历塑造了今日的我。”对这句话,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毫不犹豫地接受,也特别理解。正因如此,我的故事禁锢了我的前半生。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里面讲到:“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我们不能沉迷于“原因论”之中无法自拔。
我们的过去其实毫无意义——不过就是一种已经发生过的客观事实罢了。我们要先释放自己,然后才能够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而且我们要立足于当前的情境。
《掌控》书中给出了解放自己的方法:
1.清理你的记忆
2.去除你对往事的臆想,扭转记忆偏差
3.努力控制住“根据身外之物或别人的比较结果来定位自己”的冲动
4.将你自己和你的思维、情感分离开来。你大脑中的声音可不是你的真我发出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