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知道
《论语》为政第二篇第十七章,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孔子说:“由呀!我来教你什么是知道吧!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知道。”孔子说的这段话是大白话,如说一是一,二是二,意思很清楚,其中道理却引人深思。
本章虽然通俗易懂,但仍有分歧,主要是最后一个“知”的解释,“是知也”,很多人把这个“知”理解为“智”,解释为智慧的意思,如杨伯峻先生的解释,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虽然《论语》中的“知”很多是智慧的意思,但这里不是,不应拔高原来的意思,从回答问题的判断逻辑上讲是不通的,我认为本章中的六个“知”字,为同一读音,同一个意思,就是知道的意思,更合理确切,因为孔子在这里跟子路说的知的道理,而不是智慧的道理。现在通行解释版本,包括全国中小学教科书都按“智慧”去解释,值得商榷,我认为不合逻辑,希望负责教材编写者能注意到这个问题。而象钱穆先生的解释,先生说:“由呀!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你知道你所知,又能同时知道你所不知,才算是知。”这样的解释反而更让人费解了。知道自己所知道,比较容易,因为自己所知总是有限的,而自己所不知永远是无限的,想知道自己所不知的是非常不确定的,且永无尽头。知道所不知的,永远是个未知数。
子路是孔门十哲之一,属于政事科的高材生。因此子路出现在为政篇中,身份是很符合的。子路在《论语》中,第一次出场在本章,不是去说他的政事成绩,而是孔子主动叫住子路,告诉他什么叫知道的道理,这个耐人寻味。通常情况,是学生问问题,孔夫子作答,但这次是反过来,孔子主动去说教,感觉孔夫子有点着急提醒的样子,孔夫子这样按耐不住,应是有所针对的。那会是什么问题?这里只能做一点合理推测。有记载,子路忠诚守信,无宿诺,可以“片言折狱”,几乎没有判错过,说明他的确有过人之处,直觉推断能力强,这是他的优点,但孔子应该是看到这其中的风险,因为凡事要讲证据,因为片言终究是片面的,不够全面的,如以片言折狱,就有可能出现以偏概全去推断,是不可能做到百分百的正确的。如果按照孔子教导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一切以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去审判,掌握确凿证据,才可以做到万无一失。或许孔子担心子路刚直武勇,性子比较急,很可能会武断,自以为是,甚至把不知道的以为是知道,这个是很危险的,特别在从政断案,就可能会犯错误,可能会制造冤假错案。我想孔夫子在这里,应该是针对子路在政事上的不足与风险,而说了这段话,希望子路做得更完美。把这段话放在为政篇里,也是告诉我们为政的一个非常重要原则就是:实事求是。
总之,这段话所体现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却是永恒的真理,无论是从政,还是做人,或是为学求知,都必须牢牢记住,孔圣人教导的知道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不懂装懂,不要自欺欺人。为人处世一定要实事求是,谦虚谨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