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
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
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
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
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
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
都可以从此消失,
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
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
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
在那死的睡眠里,
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
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
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讽、
压迫者的凌辱、
傲慢者的冷眼、
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
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逼视,
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
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
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
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
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
惧怕那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
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
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
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
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
决心的赤热的光彩,
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
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
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哈姆雷特》的剧本,我收藏了三个版本,这个版本是我现在比较喜欢的一个版本。
读这段台词的时候,我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以为“词眼”是: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尽管有老师纠正过我的想法,但因为我是个固执的人,任不自觉地将这句台词当重点段落来理解 。
直到,有一次,我去拜访一位话剧演员,无意间聊到这个段落,他的一席话让我有所感悟。
以下是我们的对话:
我:这段台词哈姆雷特的个性太显明了,让我理解了这个人物个性特征,所以他才会提出这个疑问,所以这段台词放在第三幕中,他才能真正解决自己的问题。可以这样理解吗?
他:大部分阅读的读者容易这么理解,只能说,和我这样的表演者的理解方向,不太一样。我认为,真正的段眼是:
“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
我:为什么呢?
他:因为死亡后的世界,是所有人未知的呀,这不光是莎士比亚那个时代的人不知道,也包括我们,现下所有人都不知道的一个世界。
谁能告诉你,死亡后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到底死亡世界,是不是真的存在,是否真的有不死的灵魂在世间游荡,太未知了!人永远是惧怕未知的,而不会惧怕已知的。
我:但他依旧提出这个问题呀!
他:对的,他其实就是因为提出了这个问题,所以他才想到那个未知,和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以及迷茫,怅然若失的痛苦。他当时面临的是背叛和灵魂的拷问。
我:所以,我们都是这个世间的旅人,孜孜以求地不断拷问自己和拷问他人。
他:我们只能先拷问自己以后,才能明白,是不是有资格去拷问他人,我是这么理解的。而且,我在舞台上表演时,我不光在体验那个人物,我还在和台下的观众,一起去感受那个人物,并且产生共鸣
这次谈话,让我真正明白,什么样的演员才能成为好演员。
他还那么年轻,可能在表演方法上表现手法上不如老演员那么优秀,舞台经验略显不足。但他却愿意沉浸在文本中,不断地深入文本,去体悟人物,读懂和理解人物。
同时,不吝啬思想上的交流和碰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