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黄帝内经》423灵枢78九针论3/3

《黄帝内经》423灵枢78九针论3/3

作者: 莣致均湘醴陵生态村 | 来源:发表于2024-03-16 06:11 被阅读0次

灵枢·九针论78/87-3/3

五脏气:心主噫,肺主咳,肝主语,脾主吞,肾主欠。
六腑气:胆为怒,胃为气逆(为)哕,大肠小肠为泄,膀胱不约为遗溺,下焦溢为水。
五味(所入) :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淡入胃(此句为衍文),是谓五味(别本作入)。
五并:精气并肝则忧,并心则喜,并肺则悲,并肾则恐,并脾则畏,是谓五精之a气并于臟也。
五恶:肝恶风,心恶热,肺恶寒,肾恶燥,脾恶湿,此五脏气所恶也。
五液:心主汗,肝主泣,肺主涕,肾主唾,脾主涎,此五液所出也。
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此五久劳所病也。
五走: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也。
五裁: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命日五裁。
五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
五邪:邪入于阳,则为狂。邪入于阴,则为血瘅(别本作痹)。邪入于阳,转(别本作抟)则为癫疾。邪入于阴,转(别本作抟)则为瘠。阳入于阴,病静:阴出之于阳,病喜怒。
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也。
五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肌,肾主骨。

阳明多血多气,太阳多血少气,少阳多气少血,太阴多血少气,厥阴多血少气,少阴多气少血。故日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血恶气, 刺厥阴出血恶气,刺少阴出气恶血也。
足阳明、太阴为里表,少阳、厥阴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是谓足之阴阳也。手阳明、太阴为表里,少阳、心主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是谓手之阴阳也。

相关文章

  • 2020-11-12疏忽了眼前的红灯

    本周亲子共读:《易经·系卦传》序卦传下;《文启学蒙》78 黄生借书说 袁枚; 《黄帝内经 灵枢上》九针十二原第一 ...

  • 中医九针微创疗法新解

    九针是古代九种针形的统称。出《黄帝内经》。 《灵枢·九针十二原》载:“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二...

  • 伤寒笔记:第3篇_太阳病提纲

    伤寒笔记:第3篇_太阳病提纲 在2016年我重复读伤寒论,2017年-2018年重复读黄帝内经的素问和灵枢经。 把...

  • 灵枢九针论第七十八太素21卷九针所象诗解

    灵枢九针论第七十八太素21卷九针所象诗解 题文诗: 九针大数,始一终九,一以法天,应天者肺, 一名鑱针,为之治针,...

  • 治病求本,灸十二原穴,补元气,祛病快

    《黄帝内经.灵枢经》开篇就是《九针十二原》,可谓针灸治疗大法的根基! 其中特别强调十二原穴: 【原文】五脏有六腑...

  • 《灵枢》第45《外揣篇》太素19知要道

    黄帝内经《灵枢》第45《外揣篇》太素19卷知要道 题文诗: 夫九针者,小之无内,大之无外,恍惚无穷, 天道人事,四...

  • 十年

    2020年3月21日,徐文兵与梁冬《对话黄帝内经·灵枢·天年》开讲。距离《对话黄帝内经·素问》,已经过去了十年。 ...

  •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第四十五》

    【本章要点】 一、说明九针的原理,九针名字的由来,以及如何对应关系。 二、解释针的长短划分标准。 三、详细讲解人的...

  • 2018.6.13

    本周诵读计划第3天: 1:文学启蒙蹇叔哭师, 2:增广贤文6, 3:黄帝内经灵枢五十营第十五 大概昨天下午把瞌睡都...

  • 《黄帝内经》之素问·上古天真论

    《黄帝内经》之素问·上古天真论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起源于轩辕黄帝,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黄帝内经》423灵枢78九针论3/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fhi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