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书评:长大后,我不想成为了你

书评:长大后,我不想成为了你

作者: 简慢人生 | 来源:发表于2018-12-14 23:14 被阅读51次

中国的父母都在等待孩子们说两个字:“谢谢!”而中国的孩子也在等待父母们说一句话:“对不起!”这巨大的差异也体现在各自的朋友圈:父母们为了辅导孩子功课个个气出了病,孩子们组队刷屏“父母皆祸害”。

双方都可以举出例子证明自己的正确:巨婴、啃老族、月光族,孩子们对自己、对他人毫不负责,对父母、对社会没有一丝回报;补习班、兴趣小组、工作安排、催婚催生,家长们对子女的生活全天候的掌控,让子女没有一丝自由。

控制欲强烈的父母和不知感恩的孩子,让彼此都对家庭关系充满了怨恨和恐惧,进入恶性循环的原生家庭问题也成了代代相传的传统。十年媳妇熬成婆,子女们成为父母后,变得和自己讨厌的父母一个样子。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阻断这样的循环呢?没有人可以躲得开原生家庭对他的影响,但能不能让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从坏变成好呢?

罗纳德 查理森在《超越原生家庭》这本书中告诉我们,原生家庭对我们的一生往往具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我们终其一生也无法摆脱。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帮助我们客观评价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关系,找到问题的根源,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善与原生家庭的关系。

原生家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帮助我们发现自己到底想要啥。鼓励我们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也就是说做自己,并且同时与别人保持亲密关系。我们之中的大多数人在同一个时期只能做到上述内容的一个方面,我们要么顺从别人,以维持自己与他人的亲密关系;要么切断自己与他人的联系,力求做真正的自我。

但真正能超越原生家庭的人,他面临最大的困难就是,从心里和感情上摆脱早期原生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再重复原生家庭重的一切,也不刻意去做与之截然相反的事情。所以,我们必须先了解什么是家庭,原生家庭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这样,我们才能找到方法,超越原生家庭的影响。

一、家庭是什么?

家庭就像人的手掌,由不同功能的5根手指组成,每一根手指都有它独特的作用,它们共同组成功能齐全的完整的手。哪个手指如果缺失或受到伤害,都会对整个手掌产生影响。家庭也是如此,每一个家庭成员的改变都会破坏整个家庭的平衡,影响其他成员的整体健康状况和幸福指数。

用句最通俗的话说,就是两个人结婚,组建一个家庭,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的结合。

一个家庭就像是一个小社会,总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规则,有的规则是可以明白讲出来的,比如晚饭要全家人一起吃,妈妈做饭爸爸洗碗,周末要带孩子出去玩耍等。这些可以大声说出来的规则,家庭成员可以公开讨论,甚至可以对它进行争辩和更改。

可是,家庭中也有不能明说但大家都遵守的,或者大家都默认但没有意识到的“潜规则”。这些规则是不能公开承认或讨论的,一旦有人把这些潜规则公开提出来,即使它最坚决的拥护者也会否认。

比如重男轻女,没有人会承认,但在分担家庭责任和分享家庭利益时,家庭中的男子明显和女子不同,他们承担更少的家庭责任,却获得更多的家庭利益。而父母往往还宣称男女平等,家里是一碗水端平的。特别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女儿挣钱供儿子买房娶媳妇就是不能说的秘密。

还有家庭中夫妻双方对待金钱的价值观,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等,都有不能说的“潜规则”。也正因为是潜规则,子女从父母那儿继承了相同或相反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但是自己却未必意识到,从而在自己的家庭中造成了障碍。

只有完全了解了自己家庭中的潜规则,你才能明白:原生家庭是如何影响你的。

二、原生家庭是如何影响你的

在家庭中,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彼此的关系可以亲密些,但在某些时候,我们又希望彼此可以保持些距离,给彼此一些独立的空间。那是因为我们都需要一定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希望得到别人的支持、欣赏和爱;但同时也需要独立、自主、自由和自决权。

因为彼此想要的亲密度和距离感不同,矛盾就此产生了。想要亲密些的妻子和想要保持距离的丈夫之间,便有了解不开的心结。妻子抱怨丈夫太冷淡,丈夫抱怨妻子太黏人,家庭矛盾在日积月累的小问题中变得越来越严重。

而这就是原生家庭对我们产生的影响:在我们原来的家庭生活中,我们已经养成了亲近或疏远的习惯,当我们组建新的家庭时,把这种习惯也带进了自己的家庭,并没有根据家庭成员的不同而进行调整。两个拥有不同潜规则的人,既然无法说明问题所在,自然也不知道该如何解决问题了。

罗纳德 查理森说,家庭分歧引起的焦虑才是家庭矛盾的根本问题。夫妻双方希望和谐一致,对于两人之间的差异不能接受,总是希望对方能按照自己所想的去做,如果不是这样,就陷入焦虑之中。其中的一方,就会促使另一方发生改变,而被要求改变的一方,会作出四种回应:

1、顺从:在顺从模式下,顺从者不惜一切代价维持和平,但他们并不是弱势的那一方。他们往往摆出为了成全对方甘愿牺牲自己的样子,利用对方的愧疚,得到一定的补偿。

很多顺从的母亲,都会对孩子说:“我为了你才不离婚的,你就不能为了我放弃事业,回到我身边吗?”

2、反叛:喜欢与众不同,但当他们真正做到与众不同时,却感到自己缺乏安全感。

反叛者总是抵制别人给自己设定的生活目标,却无法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他们只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家里的老二往往会成为反叛者,反抗父亲或母亲的权威。当他们因为反抗而造成损失时,总会有人替他收拾烂摊子,承担责任;所以,反叛者很少要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这就纵容他们继续反叛。

3、攻击:家庭中的攻击者会因夫妻差异而产生焦虑,但他们认为这种焦虑和一些其他不好的东西都是别人造成的。

他们往往把另一方看成麻烦和障碍,不惜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改变对方。如果双方都是攻击者,那么他们就会陷入家庭权力之争。

4、断绝关系:对于一些人来说,处理人际争端的唯一方法就是离开,或断绝关系。

这可以表现为转换新话题,打开电视,甚至离家出走。面对不断指责唠叨的妻子,丈夫一言不发,表面顺从,内心抗拒,这种貌合神离的状况也属于断绝关系的一种。

通常在原生家庭中越是依赖别人的人,越有可能在感情上与别人断绝关系。那些被他们抛弃的人会感到很无力,而主动断绝关系的人似乎掌握了这段人际关系中的所有权力。

三、分化,改变你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关系

我在年轻的时候,想要改变世界。后来我长大了一些,才明白这个目标实在是太大了。于是我试图改变我的国家。又经过了一些岁月,我认识到这个目标也太大了。于是我试图改变自己居住的小镇。当我意识到连这个目标都无法实现的时候,我想改变我的家庭。现在,我垂垂老矣,才知道一切应该从改变自己做起。如果一开始首先改变自己,也许我现在已经改变了我的家庭、我的小镇、我的国家,也许甚至可以改变整个世界。——一个哈西德派犹太牧师的临终遗言

这个道理不是所有人都懂,但适用于所有人。一个人越是想改变别人,越是远离自己的目标,也就越是容易被别人影响。

一个情感上成熟的人,即要能在感情上与别人接近,也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不受他人的影响。这种现象,心理学家们称为“分化”,就是一个细胞繁殖并分裂成两个,这两个细胞既有联系又各自独立。

了解自己的原生家庭,根本上是为了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破开欲望的迷雾,找到自己的真正目标。我们既要拥有足够的亲密关系,又能够独立的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的真实感受,不受别人的掌控。

其实,当你在别人面前表现真我时,你与别人的人际交往会变得更加简单和愉悦。

家庭的亲密关系,不在于家庭成员志趣相投、互相理解、彼此的三观与行事方式完全一致,而在于如何有效处理家庭中的分歧。分歧的产生是必然的,但这不意味着家庭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很多时候矛盾的产生,来源于双方不同的解读。比如夫妻双方总是指责对方该为争吵负责,是对方的问题导致了他们的争吵。

一个人如果完全依赖别人给予的爱和支持才能生存,那他肯定是压力很大的,核心的事都无法自己掌控,就不得不按照别人的意愿去做事或做人,来获得并维持别人的爱和支持。这就像孩子在上学阶段,不得不听命于家长的命令和选择,来维持自己的学业和家庭的温暖和支持。

但这种关系最终都会破裂,当孩子工作后可以独立生存时,对于原生家庭的抱怨甚至怨恨就显露出来。抑郁或是自暴自弃,就是一种消极的反抗。

真正的认可和接纳是对人与人之间差异与不同的认可和接纳。只有当别人或家庭认可和接纳了我们独特的自我个性时,才算是真正的认可和接纳。

想要改变别人,从来都是很难的。为自己负责的真正含义在于改变自己,影响别人;而不是改变别人,成全自己。


一只兔子走在路上,一边走一边兴高采烈的吹着口哨,突然他遇到了一个柏油小人站在路边对他恶言相向,兔子勃然大怒,开始攻击那个柏油小人,结果他的手被柏油粘住了,于是他开始更加猛烈的拳打脚踢,最后他整个人都被粘乎乎的柏油缠住了。

兔子过于关注别人的评价,最终让自己陷入了困境。一个成熟的人,不仅应该能够在感情上跟别人接近,而且要做到不被别人的意见、需求和评价所左右。心理治疗师把这种现象叫做分化,就像是一个细胞与另外一个细胞分离开来,但是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关系。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就像是一个应该分离的细胞,意外地和母体黏连在了一起,失去了自己的独立性。

原生家庭不是个体悲剧的关键,无法脱离原生家庭独立生活,才是个体悲剧的起点。所以,当你发现自己家庭的问题所在,你就能摆脱原生家庭的困扰,超越局限,打开一扇通往独立的大门。

相关文章

  • 书评:长大后,我不想成为了你

    中国的父母都在等待孩子们说两个字:“谢谢!”而中国的孩子也在等待父母们说一句话:“对不起!”这巨大的差异也体现在各...

  • 被时光掩埋的温柔岁月

    长大后,听着歌曲中唱着“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长大后世界就没童话;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长大后就……”难免...

  • 长大后我成为了你

    多少年来,有许许多多曾经教给我的老师一直在我脑海中时时浮现,这些老师的光辉形象我想我这一生应该不会淡忘的,只会越久...

  • 长大后,我成为了你

    清澈的早晨,一缕暖暖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射在啊星的身上。他睁开睡眼朦胧的眼睛,挠挠乱糟糟的头发。起床洗漱后,他像往常一...

  • 小时候真傻,想着长大。

    我不想我不想长大,长大后就会失去他,我不想我不想长大…… 长大。 小时候总会想我怎么还不长大啊!长大后,我想做什么...

  • 不想长大

    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长大后就没有了自己的小世界;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长大后就需要独自承担工作生活的各种压力;我...

  • 长大后,我不想成为你

    从《步履不停》到《如父如子》再到《比海更深》,枝裕和围绕着家庭亲缘间常见的矛盾以及戏剧化的延伸,带领观者穿越了一组...

  • 长大后,我不想成为你!

    都说婆婆也是妈,婆家也是家。 原始家庭里,缺少沟通,爸爸和妈妈,很少体谅对方。记得小时候,别人都说我父母亲,应该换...

  • 长大后,我不想成为你

    我写我的故事,你继续你的人生 谁知道到一个人长大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人说“某某家的孩子长大后肯...

  • 长大后,我不想成为你

    长大后,我不想成为你 文:我是素颜 给孩子们设计了两个作文题目,一个是《认识自己》,一个是《长大后,我就成为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评:长大后,我不想成为了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fin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