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农民一周工作40小时,如果40小时都用来种土豆,他的收获是4磅;如果40小时都用来生产肉类,他的收获是2磅。如图1所示农民生产可能性边界图。
同样一位农场主一周工作40小时,如果40小时都用来种土豆,他的收获是5磅;如果40小时都用来生产肉类,他的收获是40磅。如图2所示农场主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图。
图1 图2此时,农场主找到农民,告诉他:你一周只生产土豆,用4磅土豆中的1磅来换我的3磅肉类。此时农民的收获如图3所示A点。原来获得3磅的土豆他只能同时获得0.5磅的肉类,而现在他可以获得3磅土豆的同时获得3磅肉类。他的收获显然已经超出原来的最大生产边界。
虽然农民很高兴,但是他很不解:你用3磅肉类换我的1磅土豆,我确实是赚了,可是你岂不是要亏?
农场主笑笑说:不是,我也赚了。请看图4。农场主和农民达成交易一致时,他将计划调整为一周生产2磅土豆和24磅肉类。交易完成后,他有3磅土豆和21磅肉类。这明显高于他原来的生产边界线,即生产3磅土豆和16磅肉类。
图3 图4从这个简单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在某种正确交易方式驱动下,双方居然都获利了,没有所谓的此消彼长。是不是很吃惊?
解释这个经济现象会用到两个概念“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和“比较利益(comparative advantage)”。在这40个小时的生产活动中,对于农民而言,他获得1磅肉的机会成本是2磅土豆;对于农场主而言,他获得1磅肉的机会成本是1/8磅土豆。所以在生产肉类这项活动中,农场主是有比较利益的。反过来,对农民而言,他获得1磅土豆机会成本是0.5磅肉;对农场主而言,他获得1磅土豆的机会成本是8磅肉。所以在生产土豆这项活动中,农民是有比较利益的。
当农场主将生产精力集中在生产肉(比较利益),而农民把精力集中在生产土豆(比较利益)。他们利用一定的方式交易,于是出现了双方获利的局面。
回到题目,“付费才是捡便宜”。
小明就是否付费请保洁员来家里打扫的话题,和老婆展开讨论。利用上面的故事,我们作以下假设。小明的收入,一小时200人民币。由于打扫不熟悉,一次保洁需要3小时完成;而保洁员打扫一次一小时是50人民币,一次只需要1小时就能完成。在打扫卫生这项活动中,小明的机会成本是200元;保洁员的机会成本是50元。显然,保洁员是有比较利益的。
当我们把一些工作交给“有比较利益”的一方去做时,最终是双方互利的。例如在小明和保洁员的故事里面,小明获得了3小时的机会成本,这其中可能是注意力,可能是给报社写篇稿子的报酬。。。而保洁员同样的一小时可能在KFC兼职只有20元收入。
也许,看完这么多你还是没明白,我到底要不要付费做这件事?
1,考虑在相同时间,或者相同条件下的机会成本。也就是,如果你做这件事,与此同时放弃做另外一件事带来的收入或者收获。
2,有了机会成本以后。两者相比,机会成本较小的那一方就是有比较利益的。
举个例子,对于付费学习游泳,通过率100%,周期一个星期的每晚两小时,价格1000元。
另一种方式,自学。根据自身经验,看视频,看书,请教别人,达到通过率100%,周期两个月每晚两小时,价格0元。
在自学这个选择中,弱化了个人学习能力和随着时间增长后学习积极性降低等因素,且假设是建立在100%通过的基础上。
比较自学两个月中的机会成本。在这两个月的每晚两小时中,可以用来坚持锻炼强身健体;可以用来加班赚取加班费;可以用来约客户维持人际关系;还可以用来阅读提高自己的知识积累;甚至用来陪伴孩子等等。假设每小时加班费40元,那么这一个月的机会成本是40*2*30=2400元。显然,请教练是那个有比较优势的一方。
付费,其实是一种交易,当这项交易在一定条件下合理时,他其实就是捡便宜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