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红霞
乡村首席教师马红霞工作室共读《余映潮的创新教学4设计40篇》已经二十多天了,每天一个课例的学习和阅读进度,这本书进行了大半,阅读分享会已进行了一次,这次是第二次了,要问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很难用一个词或句子来表达,感触最大的就是关于教学设计创新的理解,找到了关于教学设计创新的点,在阅读中突破自我,打破了以往对常规教学设计的认识,给我打开了一扇扇创新设计的窗口,让我沉浸其中,美在其中,乐在其中,并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实践和运用!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感受最深的几课例的创新设计谈谈我的收获和思考。
在这四十个创新案例中,至今日我读到第25个,这四十课都是初中语文中经典的课文,往常的教学中怎么教似乎大家都很清楚,一眼看到底的教学过程。
如经典美文《济南的冬天》的教学设计中,传统的设计无外乎是字词,背景入手,进行篇章结构剖析,讲修辞手法的,背诵重点段落,枯燥乏味,学生只是从考试的角度掌握了考点,老师也只是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至于这篇文章的美好,师生似乎都不能体会得到,核心素养目标的培养当然也就达不到。我读余映潮老师的本文的教学设计,感慨颇多的。
首先是余老师的文本解读,这本书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创新设计的前面都有一个很透彻的文本解读,可以帮助老师深度理解文本内容,这也是每位老师进行创新设计的基础和前提,如果不能深度理解文本,创新设计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失去了课堂教学的底蕴!
下面是余老师关于《济南的冬天》的品要点:围绕一个“妙”字展开,1、妙在由议而叙
2、妙在写景抒情。
3、妙在寓情入景。
4、妙在以小写大。
5、妙在山水相依。
6、妙在段落精巧。
六个妙字的概括和品析,把这篇课文的高妙、精妙、微妙之处品析得面面俱到,深邃而具体!
然后是创新的教学活动:
从“宏”到“微”,逐层深入,板块清晰的进行三个学习活动:
(1)说读活动
教师: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是“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现在,请同学们选择课文内容并组合课文文句,用“__,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的段落形式来说话。
说明:这个活动既把学生深深地引人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整体的角度领会全文的基本内容,又训练了学生整合课文信息,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综合表达课文信息的能力。
教师示例: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就像一张小小的水墨画,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学生自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自由表述。
教师对学习过程进行小结,用优美的形式小结济南的冬天不同侧面的特点:
城之美
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山之美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 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雪之美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
水之美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儿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睛,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2)品读活动
过渡,并穿插字词教学,顺势引出下面的内容。
教师:分别说说下面四个比喻为什么用得好,“小摇篮”“带水纹的花衣”“小水墨画”“空灵的蓝水晶”。
说明:如果说前面的“说读活动”是从“宏观”的角度、从课文整体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话,那么这一次“品读活动”就是从“中观”的角度、从课文重要内容的角度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品读。这四个喻体,分别出现在四个段落之中,既串起了对各段内容的理解,又凸显了对作者手法的理解。
活动组织:分四个小组开展活动,每个小组解决一个比喻的品读,然后在全班交流。
教师进行学习过程小结。小结的内容可见“映潮品读”部分“妙在以小写大”的内容。
(3)练读活动
教师:让我们把学习的视点移向课文中最美的一段,请大家独立完成此段阅读的综合练习。
说明:此次教学活动者眼于“微观”,眼于对学生进行实实在在的精段阅读能力的训练,多角度地、反复地利用课文训练学生的能力。这既符合阅读教学要求,也符合课课后练习设计的要求。
精段阅读综合练习: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 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美,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F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①朗读这一段,体味一下:哪些字词最有助于朗读时表达情感?(如:“呀”“看吧”“越发”“全”“吧”“太”)
②对这段文字进行诗意的“画面命名”。(如:“雪后斜阳”)③圈出像线索一样贯穿全段的一个字。(“妙”)
④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结构。(“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微微露出点儿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⑤这段文字中的动词用得好,试举两例进行说明。(如:“顶”“镶”……)
⑥这段文字中的色彩词用得好,试举一例进行说明。(如:“蓝“银”“粉色”……)
⑦这段文字中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试进行分析。(如:“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
⑧请你背读这段文字。
教师对练习进行评讲,小结。
教师对整节课的学习活动进行小结:
我们今天实践与体味的是文章的一种读法:,理解一篇,精读一段,欣赏一点。
纵观以上学习活动的设计,板块清晰,思路明了,由浅入深,精读段落的设计又很好的把握住了文章的精髓,学生学习重点的感悟不用说,自然也就悟出来了!语文核心素养目标也就顺势完成,可谓教学设计之妙!
读到这里,反思自己曾经的教学设计,这篇文章我也层讲过公开课,当时虽然说也花了很多心思,由于没读过专业性的书籍,视野狭窄,当时把课文进行支离破碎的分解,思路不清,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整节课的语文味很淡,设计性很差,更谈不上创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