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曾巩
欲收嘉景此楼中,徒倚阑干四望通。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穑海外风。
老去衣衿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
诗词赏析:
曾巩:字子固,北宋官员、诗人、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多景楼: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甘露寺内,是“万里长江三大名楼”之一。登上此楼,山色水光可尽收眼底,让众多游客流连忘返,当然,多景楼也是古代诗人们心中的“寻胜”之地。
这首诗是就是作者中年离乡宦游至江苏镇江的时候,登临多景楼而被其风景所迷而作。
诗的首联先切住题目:并点明事情的起因:欲收嘉景此楼中,徒倚阑干四望通。想要欣赏美景,特意来到这多景楼中,在阑干处举目望去,眼前几乎没有什么可以阻碍视线的障碍物。
从“欲收嘉景”四个字我们不仅能够得知作者前来登临多景楼的目的,更可以得知多景楼环境的优美程度。
而后一句中“四望通”几个字则初步告诉我们多景所处的地理位置。此处有嘉景,并且还占据着“居高临下”的优越地理位置,足见多景楼不平凡的气势。
所以当读完首联的时候,我们的想象力也被作者的描写很及时地激发出来,在各自的脑海里去自由勾勒多景楼的形象,这便是首联的开篇作用所在。
那么多景的“嘉景”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作者登上多景楼后看到了些什么?接下来的颔联中就有具体的呈现: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波光摇曳云影。翠色和紫色同时浮于水面之上,天空则与山中青红二色的烟霭相接在一起。
颔联的两句将内容细分开来,在诠释“嘉景”的同时,也诠释了“四望通”的开阔之象。
读颔联的第一感觉无非一个“美”字。作者分别从两个角度下笔,为我们临摹出一幅让人大开眼界的画面。
前一句是从低处的空间出发,把云影霞光与碧水相连的情景裁剪下来,借一“乱”一“浮”让画面有了动态和静态两相结合的美感。
后一句是从高处的空间出发,把天空与青红烟霭相连的情景剪裁下来,用一“含”一“入”凸显出画面静极见动的那种美妙。
所以颔联的承接下,我们心中对多景楼的了解也变得清晰丰富起来。
作者真是一位很会构思的诗人,他对多景楼的描写是从“多面”下笔的,我们继续看颈联内容: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在淮南的月色中,只听见远处拿过来的钟声在川中回荡,万里帆樯趁着海外吹来的好风轻快地前行。
和颔联相比,颈联的画面少了几分绚丽,多了几分壮观与空寂。
“一川钟呗”打破了整个画面的宁静,也巧妙地让那份宁静显得更加出尘;“淮南月”从视觉方面再次沉浸了画面中的“静美”,舍不得读者就如置身于山巅的月光下,听着钟声洗尽了心中的烦闷。
“万里帆樯”直接拉开距离,把壮观、气派的画面感塑造出来,在“海外风”的“吹拂”之下,空阔、凉爽之意皆尽显笔端。
作者登临多景楼在宦游之时,所以他难免会联想到自己的境况。不过尽管如此,作者依旧没有让诗的和调沉下去;老去衣衿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年老的时候,衣襟上布满风尘,但是心中却非常羡慕那些在暮色中展翅高飞的鸿雁。
在尾联中,作者稍对自己的处境作以提及,而后便鲜明地表达出自己的感想。这里的三相是作者历经许多人事之后的生发,更是他登临多景楼之后的生发。
“老去衣衿尘土在”自显几分沧桑之味,足见作者对生命的转衰也很无奈。可“心目羡冥鸿”又及时将笔调扬起,将一种积极乐观的力量体现出来。
作者尽管身体已经老去,但他心中依然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他依旧渴望能够施展抱负、报效国家。
“鸿”这一物象,点活了画面,浓郁顾情感色彩,也鲜活了作者的形象。
尾联有景有情,自然有着收篇延味的效果,亦是妥妥的好手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