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觉得“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这句话说得太绝对,我们身边可存在不少反例。
我们中学有个男孩,开学两周了没有交学费,班主任亲自给他父母电话沟通才了解到,这个孩子来自离异家庭。父母离婚后,孩子判给其中一方,但双方都不愿意要,后来一直跟着奶奶生活。
父亲说没钱交学费,老师只好打给母亲,母亲倒是把学费交了,而且一下交了三年的,表示这高中三年就不要再找她了。
都说孩子是父母爱情的结晶,像这种情况,孩子应该是个意外,不然两人也不会分道扬镳,更不会不要自己的孩子。
这当然是比较极端个例,大多数离异家庭,孩子至少跟父母其中一方生活。
去年《原生家庭》这本书非常火,引起读者们强烈共鸣,很多读者都忍不住分享各自惨痛的故事,那些惨痛故事给人的感觉只有一个——这群人是怎么当父母的?
从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开始,已经很少有包办婚姻,虽然他们的长辈的意愿也起了决定性作用,但总是两个人觉得差不多才到一起的,这样到一起之后,责任往往大于爱情。
我们小时候,经常能听到父母中的一方总是给他们的朋友抱怨,“如果不是为了孩子,我早就跟他(她)离了”等等。“为了孩子凑合过”可能是说得最多的理由了。也有不少孩子因此背负了许多无形的压力,觉得父母为自己付出了那么多,自己过得不好就辜负了他们。
其实,父母说这句话,也未必是要给孩子压力,只是和朋友们拉家常时的唠叨而已。
看过很多案例你就会发现,大量的家庭都有这么一个状态:消失的父亲、情绪崩溃的母亲和心理有问题的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