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网:有一种观点认为,春运是中国人的陋习。对此,小心并不完全赞同。但是其所想要表达的思维,却是值得不少中国人深入思考的。就是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乡土意识始终根深蒂固,对外的扩张精神和变革意识存在一定程度的匮乏。
春节,你回家吗?
可能多数中国人甚至想都不用想,就会异口同声回答说,当然归家。
那么现在我们把问题换一换,变成:
春节,你想回家吗?
可能多数人的答案依旧和上面的没什么区别,甚至还有少数人会觉得奇怪,为什么要这么问,过年回家难道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
那么今天小心想和大家聊的,恰恰就是关于过年回家这一“天经地义”的事情。
在过去的文章推送中,小心也曾经提到过一个观点,关于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进化程度上,却始终未能真正跟得上经济发展的速度。
这一情况反映在现实生活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年轻人在选择行业时的高度“势力”。不要说毕业后选择行业和工作,即使早在高考填报志愿,甚至是中学划分文理班时,影响年轻人做决定的核心要素,都始终未能变成发自内心的喜欢和爱好。而是听老师说,听家长说,听朋友说,选择某某专业和行业,未来更有“发展”。而这里所谓的“发展”,自然就是说的赚钱更多。
也就是说,在过去长达四十年的中国社会剧烈变化后,中国人对于成功的主流价值观,依旧集中在赚钱多少这一指标上。
同理,中国人,尤其是从落后贫穷的小地方走出来,凭借投机也好,努力也罢,最终获得人生命运改变后,最喜欢干的事情时什么呢?衣锦还乡。甚至还因此衍生出了锦衣夜行的典故来(功成名就不还乡,如身穿锦衣夜行,谁人知晓)。
近五到十年来,得益于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高铁开始不断取代普铁,越来越多的春运返乡客流乘车环境,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和改善。
但是乘车环境的提升和改善,更多是集中在交通设施的硬件水平之上。而中国的整体人口基数十几亿的体量不会改变,且近几年来每年春运的各类交通工具总乘坐人次,依旧还在不断上升当中。
当然,这其中有一部分乘客,参与春运的目的不是返乡团聚,而是选择了个人或全家外出旅行。但无论如何,如此大体量的人口,高度集中在固定时间段内,在广袤的中国土地上迁徙,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中国人为什么无论如何,在春节时不管相隔多远,都一定要回家的表面原因,是中国人千百年来对于“过年团聚”的情感寄托。而其背后的社会更深层面,又有哪些因素呢?
一、快速城镇化带来的区域发展不均衡
从1949年建国至今,中国的城镇化提升水平,并不是一个非常均衡稳定的增长状态。在某些特定的时间段内,中国的城镇化率明显提升较快。我们不妨以十年为一个周期,看看各个阶段中国城镇化率的增长情况(以下数据取自地理人文媒体山川网):
1949~1959年:10.64%~16.25%,十年增幅为5.61%;
1959~1969年:16.25%~17.5%,十年增幅为1.25%;
1969~1979年:17.5%~19.99%,十年增幅为2.49%;
1979~1989年:19.99%~26.21%,十年增幅为6.22%;
1989~1999年:26.21%~30.89%,十年增幅为4.68%;
1999~2009年:30.89%~46.59%,十年增幅为15.7%;
2009~2017年:46.59%~58.52%,八年增幅为11.93%。
大家可以看到,在建国后很漫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城镇化率提升速度很慢。从1949年到1999年这五十年间,中国的城镇化率只从10.64%提升到了30.89%,增幅为20.25%。但是从1999年至2017年这十八年间,中国的城镇化率却从30.89%提升到了58.52%,增幅为27.63%。依照中国十多亿的人口基数,1%的人口也在千万级别以上。
过去的这二十年间,是改革开放政策对于中国经济提供红利最多最大的一个阶段。中国的大城市抓住机遇,迅速崛起,吸引力海量人口流入。而较早时期,中国大城市的落户和购房成本都还原比今天低得多。一方面是大城市的迅速崛起,另一方面就是小乡村的加速衰落。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不均衡,是过去二十年间造成中国大量人口如候鸟般往来迁徙,谋求生存的根源所在。
时至如今,这一情况虽然有所改善,开始有更多分布在全国各省的新兴城市崛起(一般为省会)。但是由于经济基础相差悬殊,这些城市的追赶之路注定还很漫长。而人生却十分短暂,黄金工作时间不过十余年。年纪越大,变动工作和城市便逐渐成为了一件高危高难度的选择。
二、传统家庭伦理观念影响下的道德绑架
如果说老一辈的外出人员春节回家还是十分主动的一件事的话,那么越来越多的年青一代的外出人员。之所以也参与到春运这份大热闹之中,并不是代表他们自身就多么热衷于参与春运,并且一定要做到春节时合家团聚。
我们不得不说,过去的十年间,是春晚这一曾经最热门过春节形式的全面败退,同时所谓的很多“年味”的形式,也统统都被市场逐渐淘汰了。背后的根源,自然就是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并不愿意对此买单。而年轻人始终都是商业消费的最核心力量。他们不喜欢的,企业自然也不会喜欢到哪里去。
明明不喜欢,但却依旧不得不在春节回家。原因是什么?正是中国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家庭伦理观念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大量道德绑架、家庭矛盾。
很多时候,中国人过于注重人情,重视到开始忽略是非对错的程度。比如我们把父母不干涉子女婚姻自由这一做人的最基本底线,美化成为这是父母的法外开恩、“开明”所在。为什么如此,因为更多数的父母连这一做人底线都做不到。所以只要能做得到的,就显得格外“开明”,简直就需要被树立标兵典范了。
同样的情况,自然在春节回家这件事上重复上演。不论年轻人因为什么原因无法回家或不愿回家,其实都较难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认同,这就是主流价值观错位的悲哀所在。
于是非常多的年轻人,强忍着春节回家后除了钱包无止尽缩水,每天除了吃喝就是睡,同学聚会NB吹破天,全家老少齐上阵逼婚等等中国春节特有项目。依旧只能打碎牙齿混血吞,把痛苦留给自己。
三、落后而僵化的国家和企业放假制度
很多人一提到中国的长假国庆和春节,第一反应就是人太多,去哪哪人多。中国的确人口巨大,但是中国的土地同样十分辽阔。而且平常时候,我们也经常看到各类交通工具上大量的运力闲置。造成这样的根本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中国人多,更是由于中国的休假制度十分落后。
这种落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每年的假期日数总数匮乏,其二是放假的方式僵硬死板。从国家层面来看,由于中国国情复杂,所以很多制度的制定都只能采取最“稳妥”的方式,而不是最“合适”的方式。
而本可以完全自由灵活放假的各年企业,碍于相关规定与限制,参与此事的积极性也非常有限。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共同把中国人的出行,全部集中在特定期限呢,最终导致类似快递公司的“爆仓”情况。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十一的七天假期,可以把全中国职场人分成三到四波,逐个进行放假的话。我现在中国各种交通工具和旅游景区的使用感受,也会提升三到四倍的效果。
四、落后生活方式与高速发展物质条件间的矛盾
春节回家本身并不能算作陋习,但是回家之后有意无意间炫耀攀比,却是非常典型的中国式陋习。
对于不少的返乡人而言,春节回家的一大必做之事,就是必须参加各种朋友或亲戚聚会。虽然这些人可能一年到头撑死了就是春节酒桌上见上这么“可怜”地一面。但是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就必须将装X进行到底。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是一部分人的想法。而另一部分人的想法则是:有钱最好,没钱借钱,只要回家,必须装X。虽然不少的中国人物质生活条件近些年提升很快,但是生活方式和人生观念依旧非常落后。并不能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寻到快乐,反而在一次次地比较当中,获得十分虚无缥缈的虚荣心。
中国人越来越有钱了,这是全世界人民都众所周知的。
但是很多类似“春运”事件的中国特色之上,我们依旧可以看到中国人在思维和精神上的匮乏和焦虑。依旧有十分之多的中国人,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思维方式,依旧沿用落后的人生思维和生活方式,来面对全新的时代和社会。
中国人,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理解和尊重价值观的多样性,才是由富转强的转折真正到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