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短评摘抄了豆瓣上一些较好的书评,然后加入了自己的一些体会:
本书相当于是一篇心理学研究论文的研究结果与讨论部分,研究者的价值观显露无遗。勒庞单刀直入的批判是我很喜欢的。国内译者将《The Crowd》一致翻译为《乌合之众》我也倒同意,甚至我认为可以翻为“愚众”,即告诉你群众的“愚钝”,与此同时又向有心人说明如何“愚弄”群众。统治者利用群众的乌合和愚钝进行宣传和统治,来愚众。勒庞虽然将群体特征揣摩得似乎分毫不差,但似乎是站在统治者的高度俯视群体,实在是金字塔顶端的精英。
勒庞虽然在乌合之众里描述很多“群体”的无意识行为,并且以坏行为主,但并没有否认群体也能放大正能量。勒庞对这些无意识行为的描述,更多的是想阐述人类为何有这种和理性思维自相矛盾的行为,而非要做一个价值判断 - 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坏;保皇党好保皇党坏;议会制好议会制坏。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对启发我们如何更好地与世界相处有指导意义。群众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乌合”的,这就是群体的思考和行动特征。这告诉我们如何更好地去在群体中学会生存。豆瓣上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万科原董事长王石在汶川地震中的捐款门事件。简单说王石当时的错误就在于他没有正确评估当时环境下大众的情感,王石本身的言论其实是理性合理的,但是它不适合当时大众情感的走向,用一句时评中的话说:他因个人“理性的狂热”激起了众怒、殃及了企业。这就是一个人没有处理好群体关系的例子。
还有一个例子是电影《芳华》中的何小萍。记得刚看完电影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让现实中的我们避免何小萍这样的悲剧,直到看完了勒庞的《乌合之众》,好像才有了一点答案。电影中何小萍从进入群体之始,就遭到了群体的排斥,因为她的出身。试想这种情况如果放到我们身上我们如何去处理?与大家隔离似乎不是一个很好的做法,这样会使自己越来越孤僻,人最怕的就是孤独,孤独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严重的就是彻底被组织抛弃。何小萍就属于这一类,最终被组织派去一线阵地,面临着生死危机。那委曲求全去讨好吗?恐怕这样会让别人更加瞧不起自己。究竟怎么做才是明智的?勒庞告诉我们: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之所以能形成群体,就是因为有着共同的基础,勒庞在书中说:“形成群体感情、思维和推理方式有两种因素,一种是间接因素:种族、传统、时间、政治和社会制度和教育。另一种是直接因素:形象、词语、套话、幻觉、经验和理性。这些相当于短期的刺激和诱因”。对于何小萍来说,明智的做法应该是逐步建立自己的群体,意识到群体信念也是会变化发展的,而不是非黑即白,过分悲观。
中国的古训“中庸之道”永远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用辩证法看待问题也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方法论。我们无法避免离开人群、离开社会生存,有时候我们不要把自己看作是多么的“道德高尚”,仔细想来,我们并不比别人高明多少,因为只要是人,就都有自己的劣根性。懂得了这些基本的人性和大众心理,我们应该做到:在处理好身边关系的基础上“独善其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