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容易产生渴望。
我其实原本不怎么喝碳酸饮料。自从饮料问世之后,我大部分时间喝的都是运动型饮料。But现在但凡要喝饮料,我总是在可乐上没有控制力。为什么有那么大的转变,反思起来主要是源自两件事儿:
第一件事儿是刚生完李可心坐月子的时候。我们一家人吃饭,大李买了瓶冰可乐,我馋得不行想喝一口,大李死活没让我尝。这一下子把我对可乐的渴望给勾起来了。
第二件事儿是第一次麦吉减肥的时候。在经历了两个多月一点甜的东西都没有摄入,我的体重从68公斤减到了55公斤,但是减重进入了平台期,再怎么运动和控制饮食都很难减下去了。这时候查阅资料,我发现可以用高糖日来突破平台期。我就买了一瓶可乐,一口气喝了下去。到现在我还记得那一刻的情形:炎热的夏天,两三个月没有吃过甜的东西,冰爽的可乐进入口腔,满满的气泡和甜意在舌尖上跳舞,心里的快乐和满足随着一声响亮的嗝儿达到巅峰。
自从这两件事儿后,可乐在我的心中就成了“快乐水”。但凡有喝饮料机会的时候,我总是会翻可乐的牌子。
这两次饥饿效应让我有深深的反思。
孩子对动画片的渴望不也正是如此吗?
回忆起我的小时候,最快乐的记忆就是每天放学掐着点蹲到电视机前看“大风车”。后来好看的电视越来越多了,我基本上一天到晚都窝在沙发上看电视。没有动画片,我就看连续剧,没有连续剧我就看广告。后来爸爸妈妈觉得得控制控制了,拔电源、拔天线,每次关电视都要调到中央一台,回到家第一时间看调台了没。
从此我就开始了和爸妈斗智斗勇的反侦察之旅。天线拔了我也能插回去;每次看完电视都会调回中央一台;爸妈下班前十几分钟掐点关电视,然后用风扇给电视屁股吹风,让电视尽快冷却。
再到后来,我上大学了爸妈管不住了,我也有自己的智能手机了,那敢情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了。
不过经过大学狂欢式熬夜追剧之后,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一下子对连续剧失去了兴趣,感觉实在是太浪费时间了。直到现在,我大部分时间是看电影,很少追剧。现在的新家,在经过和大李无数次干仗之后,我终于胜利地把客厅的电视位打成了一整面收纳柜,自此电视在我们家没有了立足之地。
因为没有电视,孩子想要看动画片,只能跟我借平板,只能看我同意看的视频,基本上杜绝了孩子自己打开电视看没营养片子的机会。
但是孩子告诉我想要看动画片,只要是作业和学习完成了,我很少say no。说实话,心底的深层次原因是我自己对动画片不排斥,我也很喜欢跟孩子一起看。
因着我没有“狠”控制孩子看动画片,孩子反而对动画片的热情不是很高,大部分时间就是在做手工、玩乐高的时候空气炸耳朵。
现在想起来有点像吃饺子一样。以前没有肉,只有过年才能吃上一次饺子,每次吃都觉得是人间至味;现在饺子太普遍了,大家反而不怎么吃了,就当做不想做饭的应急食物。
这件事让我有很多思考: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不要沉迷于手机电视,需要做的不是“堵”,而是“疏”。
我们现在对孩子的限制和控制,极易使孩子产生饥饿效应,一旦有机会自己决定,很可能产生报复性反噬。
与其不停地缩减孩子的自由界限区域,不如在一定限度内给孩子自主决定权,于此同时与孩子一起探讨网络和电视的意义,如何可以更好地使用。为孩子选择有营养的材料,让孩子的这片好土地上长满好庄稼,杂草也很难有空间生存了。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
我们极力地想把孩子从电视手机前带走,但是要把孩子带到哪里去呢?如果做父母的我们,能够全身心地陪伴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情,相信孩子更喜欢在父母的身边,而不是选择会让人越来越孤寂的网络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