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在书架上找到了《苏菲的世界》。书的封面已经泛黄,书口上还有点点黄色印迹。翻开封面,看到扉页上写着2007年12月25日。不禁回想当时我在哪儿,我在做什么。
那年,我刚上大学,也是我第一次出远门。妈妈把我送到学校安置好,就急匆匆地赶回家了。我记得第二年,家里就发生了变故。那时候的我,懵懵懂懂。
“我是谁?”
这是书里的第一个问题。我第一次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有点嗤之以鼻。我就是我啊,有什么好思考的。但后来发现,我有时候并不是我。
我家布哥现在还没有分清楚你和我。他会把你当成我。他会说:
“你想吃饭”
“你也要去”
“你不去洗澡”
其实都表示的是他自己,对于他来说你就是我。
他应该说:
“我想吃饭”
“我也要去”
“我不去洗澡”
如此才符合大众的逻辑。
这个“你”是“我”吗?
来正视“我是谁”这个问题,我到底是谁呢?
我是某某某,曾经上什么大学,曾经在哪里工作,曾经做过什么,希望未来怎么样…似乎听起来像是自我介绍,这样的答案,这样应该不符合哲学思考。
或者说我是人类,黄种人,身高多少,体重多少,我父母是谁,家住在哪里,家里有几口人…这感觉又像是在做人口调查。
“我思故我在”。是不是这个正在思考的我,才是一个真正存在的我。如果停止了思考,是不是这个我就没有了呢?人在睡觉的时候,也会思考吗?还是说睡觉的时候,我就已经不在了呢?
这让我好奇,或者说大家都会好奇,人死了之后会去哪里?记得看过前几年很火的迪斯尼动画片《寻梦环游记》。这个影片的灵感来源于墨西哥的亡灵节。每到这个节日,大家纷纷前来清扫自己亲人的陵墓,摆上鲜花、蜡烛、吃喝,待到晚上夜深人静再返回来,点上蜡烛悼念逝者。正如《寻梦环游记》所描述的那样,他们相信亡灵会在那一天回归,并与家人团聚,因此会以通宵达旦、载歌载舞的方式来欢迎逝者,并无忧伤悲哀的情愫包含其中。原来,死亡也并不全都是痛苦的,也可以有很多期盼在。如果我们也相信逝去的人在另外的世界生活得很好,是不是很欣慰。
如果灵魂还在,还能进行思考,那么“我”是不是一直都会在呢?影片里有一句经典台词说得好“真正的死亡是没有一个人记得你”。“我”在这个世界已逝去,但在另外一个世界里成了另外一个“我”。想着这个觉得好神奇。如果真的是这样,也挺好。
我真的好奇,未来某一天我停止了呼吸,我会去哪里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