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力,對於人來講應該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就是自身生存的能力,這也是人的動物性本能。人之所以為人,生命力應該更多表現在傳承與延續性上,這是普通人可以做到的;若是大賢大德之人,更多是他生命綻出的影響力。
而這兩個方面是相互依存的關係。一個是前提,一個是目的。沒有前提,不會到達目的。只知前提,目的無以至。
每一個,個體的人,都是有限的,如果我們將前提視為目的,那就談不上生命力。而如果不具備前提,目的也难以实现。即使有原子彈的威力,那也是曇花一現的短暫。所以,要苟也要詩和遠方。不得因偏而廢。
一個小孩成長的過程,可能類似於人类进化的歷程。小孩的感性是成人不可比擬的。他們就像動物一樣,直接感受這個世界,內心沒有預設的理論,更沒有成型的概念,他們直接通過感官感受與世界交流。純經驗主義的模式。他們不需要理性,理性对他们来说是成人通過訓練使之懂得的(對一個没有生活經驗的的小孩,能突破自己生活经验理解成人的理性,做出正確的理解,這不是真的理解,這只是一種訓練。)。鸚鵡學舌、狗算算術都是訓練的結果。理性,是可以通過訓練獲取的。而感性是實踐經驗中,充分發揮感受力直接把事物事件呈現與內心的方式。這也是為什麼情景模式更適合記憶和理解。這是生命体最原初的認識能力,也是組成生命體原始生命力一項基本的能力。
風搖樹動,這是樹對風的感受,也構成樹對於風的理解。假設,風來了,樹紋絲不動。那麽風就不會出現在樹的印象裏。在樹的世界裏永遠不會有風的概念,風之于樹可以說:不存在。
人的有限性,限制了人的認知能力和感受能力。而人類可能會是無限的,而對於世界的認知和感受,就要靠我們每個人的傳承與延續了。
而在傳承與延續上來看,優秀的個體不見得比弱小的個體更容易生存。留下來的,只有超越實體的精神和依附於實體的基因了吧。
生命力,對與個體的人來講在於生前,對與人類整体来讲在一個個的個體死後。
通俗来讲,一個人會不會留下一個很遥远的故事,供後人評判?最好,還有點爭議就有趣的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