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出生的地方两天了。
回到爸妈的老房子看看,难免触景生情。
看望爸爸的哥哥,陪陪那酷似父亲的伯父。
和一起长大的堂兄弟姐妹相聚,聊聊工作,聊聊孩子。
因为感同身受,因为血脉相连。
一通“你瘦了”“她发福了”“你没变”这种虚实相间的寒暄。
我真切地感到亲情,整个人状态也松弛很多。
年龄是个很恐怖的东西。
犹记上一次见面也是悲情时刻。
老人老去。
同辈的也面临着病痛、岁月带给身体的变化。
我是家中同辈中最小的。承上启下,又和下一代差不多同龄。
说以前熬通宵补一觉起来又是个崭新的人类,现在睡得迟一点,要用一两天的不舒服来还债。
大家都感叹今非昔比,就保养进行了交流。
有保持好状态的姐姐,有保持好状态的嫂子。
想起最近老在各种媒体上刷到的一个话题——“是时候重新养一遍自己”。
这几乎是眼下的共识了吧。
尤其是我,这5年,3次手术,身体上缝缝补补。
其实想来,自我们成年离开父母长辈传统意义上的养育之后,每个人其实都是自己养自己,这似乎是人人必须经历的一个生命阶段。
然而“重养自己”却并非简单粗暴的重启人生,它更像是一种重新梳理人生的过程。
毕竟,没有人比你自己更知道自己的痛点,知道那些口不能言的疲惫和遗憾。
已经长大的拥有更多能力的你我,真的可以、也应该把自己当成个孩子那样重新养一遍。
思路就是这么个思路。
我身边朋友圈里的人也是,比如她,还有她。
没有见面的时候,她花了很多时间去打羽毛球和骑车。
对她来说,打羽毛球和骑车都不只是一种运动,还是和小时候的自己在一起。
小时候她妈不让她和邻居小孩打羽毛球,她说能长高。她妈说,长高有啥用?
至于骑车,更没可能。
整个成长期,学习成绩是她的“生死线”,九死一生的她考上了还不错的大学。
现在收入也算丰厚,但她总觉得,她缺失了点什么。。偶尔拿起羽毛球拍,她姿势笨拙,但她立即感觉到腕部和脚上的力量。
人原来可以这么快乐地感受自己的身体。
她发现了一个新世界,同时发现,自己一直缺失的是对身体的感受力。
骑车是同样奇妙的体验,一路感受风,感受花草灌木被一掠而过。
她感觉自己像漫画中的小仙子,可以骑到天上去。
她终于给自己补上了这一课。心情好了,身体也好起来了。
而另一个她正好相反,她曾经是一直是个风风火火的人儿。
但她竟有一种气定神闲的慢悠悠。
问她这一向在做什么,她说弹琴和写日记,最重要是让自己“静下来”。
她说她一直很狂妄地觉得,自己可以同时做几件事。
如果没做到,就是没有全力以赴。
这让她总是处于要么疲惫要么自责的不平衡中。
后来,她忽然想到,也许并不是她做得不够多,而是她做得太多了。
她找出一个本子,清理自己的思路,扪心自问,哪些是她需要的,哪些是她看见别人有她也想有的。
哪些是她真的能做到的,哪些是她以为自己能做到的。
就像是从熙攘闹市抽身而走,进入僻静的居处,看自己的欲求,纤毫毕现,再来个断舍离。
这么一通删繁就简,她感觉生活的主干清晰了,时间也多了。
更重要的是,她的每一天都比过去高兴了。
并不是做很多事才会轻松快乐,人可以生而轻松快乐。
这几年来,她还拾起另外一些在过去的她看来没有“收益”的事,写作。
生活节奏的交替,让她做该做的事情时更专心。
“到了我们这个年纪,韧性比冲劲更重要。”
我呢?我是她,也是她。
好像很难一概而论,有时候也会想多走动,有时候则更偏好静静待着。
但无论做什么事一个心态上的共性是,如今我更致力于把自己哄高兴。
我发现,像少年时候那样活,就能让自己很高兴。
年少时候常有一种无缘无故的快乐,应该说是更直接,不需要经过别人反射。
是的,大人的快乐,常常和别人的感觉有关。
这个春天我给自己一个规定,经常去看花。
从含苞到初绽到盛放,每一点微小的变化,都能给我带来很大的快意,甚至是一种“成功感”。
是的,一朵花能够那么美地把自己打开,就是一种成功啊。
好好做身体,做身体这件事总会给我一种清朗的快乐。
这个时候,就算在“智学网”上刷到孩子不理想的成绩单都不会气急败坏。
每天规定做一些当下就能取悦自己的事。
那种“滋养感”,可以对抗琐屑烦恼的消磨,也可以在某些时刻给自己支撑。
那么,所谓的“重新养一遍自己”,到底都在养些什么?
首先是养生,重新认识与养护自己的身体,它也是一种心态上的养护。
已经到了不要总是问自己飞得高不高,也要看自己飞得累不累的时候了。
把自己当女儿养,叮咛自己某些时候不要逞强,让自己放松下来,才会有更强的弹性面对更多问题。
往更深层次说,养自己也是在养情绪。
当下比较提倡情绪稳定,不是有个热搜说,要做个淡淡的人吗?
与这个世界过招,必须保持情绪稳定。
今年,一直在践行好好养自己。
今天回来之后,感触更甚,好好养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