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位25岁的小伙陈铮豪,辞去工作出国去看世界杯的新闻冲上热搜,据他所说,这次世界杯之旅几乎花光他所有的积蓄,但为了看自己的偶像,他仍然去做了,并且他辞职的这个行为也得到了家里人的支持。
很多人不理解他的这个行为,毕竟在中国人普遍的价值观中,这样随心所欲、不考虑将来的行为是不对的,大多数人认为人应该要有长远的目光,并要为了长远目标的结果而放弃当下的即时满足,小孩子应该先写作业再看电视,年轻人应该先奋斗再享乐,想要追寻梦想应该等到没有后顾之忧……当等待成为了满足的前提,“等待之后是否能够真的被满足”成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们上高中时常被老师灌输上大学就能轻松的心灵鸡汤,当我们上了大学才发现大学也有自己的烦恼与焦虑;年轻人们想着再过几年就回家孝顺父母,可当“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事实发生才悔之晚矣。我们不能否认有些需求与爱好是具有时效性的,当我们永远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先来,没能在家多陪陪父母,没能去看一场科比的球赛,没能去听一次林肯公园的现场就会真实地成为人生中无法消除的遗憾烙印。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等待意味着风险,正如脱口秀演员童漠男说的那样:“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延迟满足,满足从小学延迟到了大学,从大学延迟到了工作,从工作延迟到了退休,最后我们却迎来了延迟退休。”当等待不再是满足的必要条件,不留遗憾地即时满足也不失为一种幸福。
人生本就没有标准答案:有的人追求稳定的安全感,追求延迟满足的成就感;有的人追求当下的愉悦感,追求即时满足的幸福感。有的人愿意在年轻时奋斗几十年,为了今后的幸福;也有人愿意在年轻时疯狂一次,为了人生不留遗憾。不必过度追捧延迟满足的长远眼光,也不必对看似放纵的即时满足嗤之以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即时满足并不是没有自控力的象征,而是活在当下的另一种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