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腊八粥

作者: 铅笔芒种 | 来源:发表于2020-01-02 12:58 被阅读0次
    网络图片,感谢分享

    “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清早,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下肚,走出家门,足以抵挡北方零下24度的酷寒。

    半个月前,超市货柜上就摆出了配好的腊八粥米,记得头几年待售卖的腊八粥米虽然花花绿绿,还是以白米为主,今年看到好几样腊八粥米,差不多是万紫千红的模样了,打眼一瞧,每一种也得十几样配材,那些围着柜台挑米的人,一定是看到米的一瞬间,心里便咕咚咕咚翻腾软糯香甜的腊八粥了。

    我的腊八粥也不只八宝,小米、麦米、紫米、红豆、绿豆、黑豆、大碴子、小碴子……各样杂粮,家里平时也都备点,凑出一锅十几宝的腊八粥却只有腊八这天才有,家人对这锅粥就总有些跃跃的期盼。

    最早学煮腊八粥时,只知道准备八样食材,还在脑子里过几遍从母亲那里听来的懒惰的小两口腊八煮杂合粥度过一劫改邪归正的故事。后来读《东京梦华录》,知道腊八粥食材可以多多,而腊八的来历也不止懒人回头一种。

    《东京梦华录》卷十《十二月》条记:“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以银铜沙罗或好盆器,坐一金铜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杨枝洒浴,排门教化。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腊日,寺院送面油与门徒,却入疏教化上元灯油钱。闾巷家家互相遗送。”北宋人的腊八粥,有自己家煮的,更有寺院布施的。佛祖于十二月八日在菩提树下证得大道,其时,有一牧羊女供养佛祖一碗乳糜,寺院此日煮粥敬佛,布施众生,体现的应是纪念佛祖普渡众生之意吧。

    北宋人“七宝五味粥”的食材和果子杂料究竟有哪些样米、豆、果,孟元老并没有记录,大概是因时因地取材,有什么算什么吧。周密《武林旧事》卷三《岁晚节物》大致记录了南宋人煮腊八粥的食材,与我们今天的粥很是不同,“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为粥,谓之‘腊八粥’。医家亦多合药剂,侑以虎头丹、八神屠苏,贮以绛囊,馈遗大家,谓之‘腊药’。至于馈岁盘合、酒檐羊腔,充斥道路。”南宋人的腊八节不止吃食丰富,还注意到科学养生。

    当过白鹿洞书院山长的元人熊梦祥,在其《析津志》中记了北京人的两款腊八粥,“是月八日,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红糟粥,以供佛饭僧。都中官员、士庶作朱砂粥。传闻,禁中一如故事。”这两款粥似乎都有药粥的性质。南方人常作米酒,不知煮没煮过类似的米糟粥,至于朱砂粥,估计是没有后来者了。

    “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以米果杂成之。品多者为胜,此盖循宋时故事。”,这是明代人孙国敉在《燕都游览志》中的记载,可见,宋人煮腊八粥的习俗继续发展,在腊八粥的食材配制上也主张越多越好了。明末刘若愚发愤而著的《酌中志》有记:“初八日,吃腊八粥。先期数日,将红枣捶破泡汤。至初八日,加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煮粥。供佛圣前,户牖、园树、井灶之上,各分布之。举家皆吃,或亦互相馈送,夸精美也。”可见明人的腊八粥还有供祭之用,粥的内容与今天的粥近似许多。刘若愚时被诬坐狱,判斩监侯,于绝境中仍有这样满溢烟火气息的文字,其人之胸怀意志令人肃然。

    潘荣陛编撰的《帝京岁时纪胜》是清代第一部北京风俗志书,他当然也会描述腊八粥,“腊月八日为王侯腊,家家煮果粥。皆于预日拣簸米豆,以百果雕作人物像生花式。三更煮粥成,祀家堂门灶陇亩,阖家聚食,馈送亲邻,为腊八粥。”

    一碗新煮的腊八粥在亲邻间传递,是人情来往,是情感分享。

    清末民国初年的文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对腊八粥的记录最为详细:“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桂元,用则伤味。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涤器,终夜经营,至天明时则粥熟矣。除祀先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并用红枣、桃仁等制成狮子、小儿等类,以见巧思。”

    腊八粥的记载最早见于宋代,千余年里,虽然一锅粥的内容常变常新,但人们在粥里的寄托和情意却从未改变。

    敬天、悯人、温暖、守望、团圆,代代传承,流转不息。

    一碗腊八粥,一捧中国味道,一段中国情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碗腊八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ftoo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