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简介
作者:李熬
书名:《发源寺》
背景:西太后干政期,晚清腐败糜烂, 世界次序打乱,重建时代
主要人物:佘法师、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大刀王五、西太后、光绪皇帝、蔡锷
小说故事线路
法源寺的渊源
唐太宗为了缅怀征服高丽而战死的悲壮战士们而建立,起名悯忠寺。清朝雍正时期重新并改名法源寺。法源寺跟悲壮、悲惨关联一起。丁香树、明末的袁崇焕、完全的康有为、谭启超、佘法师(太平天国石达开左右手)、大刀王五(太平天国石达开左右手)。因各种因缘牵连在一起,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
康有为和佘法师相见恨晚,对禅道都有研究和自己的见解。其中关于善的讨论,耐人寻味,善和伪善,吃水不忘挖井人,从唐太宗建立悯忠寺是否善探讨。认为是善,因为建立了悯忠寺,后人可以使用。认为是伪善,因为建立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统治,安抚死去战士家属,给其他人树立榜样作用。真善的话就不会发动征服战争,白白的的牺牲。百善孝为先,父母活着的时候孝顺,才是真,死后大张旗鼓的仪式都是给别人看的,减少内疚,自责?那到底什么是善?有善想,有善言,都不算善,真正付诸善的行动才是真善,吃斋念佛,做不善行都是伪善。要知行合一才是真善。
再揭开一个相见恨晚的因缘,佘大师算是大隐于市,曾是太平天国石达开的军师,石的准女婿,有能力,有理想,敢行动的好汉,但是有段不光彩的历史,如一根刺深深的扎在心脏,久久不能释怀,就这样压抑着,封尘在记忆的一角,不敢正视它。后期的太平天国分裂,石带着10多万人马,东走西奔,最后剩几千,石主动投降,为了保全部下。结果是大家死得更惨(没有谈判的筹码,太天真了,难道是为了自我救赎?)。遭遇政府军多次围剿,一次围剿中石的女儿被捕,大声呼叫,佘义无反顾的逃跑,没有去营救,结果被轮奸而死。这种方式失去挚爱,这种痛,谁能体会?还要忍受旁人的藐视(例如大刀王五,也是石的左右手,最后在法源寺佘替王死了次,人性觉醒,还是自我证明?)。想起了范跑跑,也许是人的生存本能吧。佘的故事就说到这里。
康有为
康有为在学术上走的是破旧立新的路线,为了得君行道,能跟君见面对上话,放下学术见解,再学八股文,考上进士。究其一生都是能屈能伸,为心中理想执着积极奋斗,早期办报被封,再次南下。办学被封,东山再起。戊戌变法失败,辗转日本。复辟失败,美国大使馆避难。他的思想格局一直与时俱进,心里装着百姓,是为国家着想,不是为了权利。政府改良、推翻帝制、虚君共和。根据自己对时代形势的认知理解,不让老百姓流血,尽量少流的原则,费劲了心思。行了万里路了读万卷书。前瞻远瞩不是凭空想象的,是各国血与泪的经验教训,但是别人不理解。认为他的时代已经结束,应该随6君子一起结束他们的时代。现在变成了保守派了。不过他从未因为这个跟人争辩。站在世界的视角看中国,井底之蛙能懂。争不明辩不白,随它去吧。都么悠然自得,淡定从容。20世纪中国最后的先知。
梁启超
神童被康的人格魅力折服,跟随康南征北战,最后反目成仇,和归于好。为中国前途呕心沥血,身体早早垮掉。
谭嗣同
真君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眼光从远,坚信改革是出路,但是追随康搞改良,在康认为是目的,而他认为是手段,最后以死唤醒,惊醒世人。清朝只能走改革路线。别无他路。
其他观点共鸣
大刀王五是谭的好兄弟,谭说啥他都懂都信,但是说了句心里话,我们这帮人之所以在一起,是因为有共同的信仰,帆清复明,如果不反清而去帮,没有了同心协力的根基了,队伍会散的。一些信仰啥的是否科学,金字塔上的人都懂,他们也只是在利用而已。别认为大家都傻啊。
看得多远,要看你站得多高,高了视角自然不一样。不是每个人都懂你,你也懂不了每个人。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就是最高境界吧。
保持与时俱进的心态和行动,今日激进,明日是保守。
其他好多细节感触就不列举了,值得看的一本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