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词,使胸有锦绣,让心容万川;让自己不空,使人生不寒。
二十七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这首《鹤冲天》词作者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字耆卿,崇安(现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乃北宋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存世词作《乐章集》。宋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进京经杭州,因迷恋山水沈醉都市,遂滞杭2年。期间作《望海潮》词拜谒杭州知府孙何,起句便是:“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极尽杭州之繁华美丽。作为父母官,当然大慰心怀,此词一出,广为传诵,柳永凭此名声大噪。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柳永在汴京参加春闱会试,但因“属辞浮糜”受真宗不喜,遂初试落第,愤然之下作此《鹤冲天·黄金榜上》。该词眼在于“得失”,失在榜上龙望,得在烟花红翠,失在浮名,得在浅斟低唱。蕴在“换”字,考场失意,自我排解,何不以风流事换来平生畅!柳永考试前自信“定然魁甲登高第”,结果不入真龙青睐,大受打击,亦甚不服气。所以此词半是负气半是放纵,倒也不真的就此罢试绝仕了。“自是白衣卿相”一句,虽是愤激之句,但知其绝无放弃应试入仕之主意,只是应试之途不顺暂寄章台而已。可见柳七之清狂,乃才子一时心气尔!
此后十五年,四次科举考试四次落第。可见应试之憾缺唐宋即有。
据吴曾《能改斋漫录》载:仁宗留意儒雅,务本理道,深斥浮艳虚薄之文。初,进士柳三变好为淫冶讴歌之曲,传播四方,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及临轩放榜,特落之,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说的是宋仁宗喜好儒雅之文,厌恶浮艳之章,早闻名柳三变之艳曲淫词,及考试放榜之日,特意把其黜落,批示说:“就去浅斟低唱吧,要什么官家浮名!”。所以再一次落第,也因此有“奉旨填词柳三变”一说。
其实,依据历史时间,柳耆卿前三次科举考试在宋真宗时代,第四次是1024年,宋仁宗赵祯虽在位,但只有15岁,由皇太后刘氏垂帘听政。1034年宋仁宗24岁,刘太后去世,宋仁宗亲政,即宋仁宗景佑元年,故特开恩科,对历届科场沉沦之士的录取放宽尺度,此年柳耆卿第五次参加科举考试,终于登进士榜及第。曾在浙江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定海晓峰盐监等职,颇有官声,但官位不显,最后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亦称柳屯田。
可见,并非宋仁宗薄其文黜其词,柳耆卿官位不显,但在民间柳巷实是天皇巨星,假借宋仁宗御笔龙口,“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奉旨填词柳三变”这一名头,实在是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顶尖营销宣传文案。不过,幸亏宋仁宗时期算是中国古代对读书士人极为宽容的时代,此等野史记载无伤大雅,估计仁宗赵祯知晓时也是一笑了之。
柳永词雅俗并赏,善以赋法以慢词铺陈。王国维称李后主“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而柳永词则把士大夫之词变为烟柳市井之歌,也即把古典歌剧剧本变成流行音乐歌词。南宋叶梦得《避暑录话》中记“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并借西夏归朝官之口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若是想知道柳三变生平风流雅趣之事,莫不过读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喻世明言》十二卷《众名姬春风吊柳七》,文中柳七官人原型即是柳永。文中歌谣:“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可见柳永其人其词在教坊市民之中所受欢迎的程度。书中说柳七官人死后诸多名伶在清明节到坟上祭拜,遂成“吊柳七”风俗,直至宋室南渡后方止。现今立有柳永纪念馆在武夷山市武夷宫古街,不知吊柳七风俗尚存乎?
网友评论